在堅尼地城(Kennedy Town),不起眼的麵店和傳統茶館要多於服裝店和美式咖啡館,香港島上這樣的街區已經不多見了。
堅尼地城是以英國派駐香港的第七任總督堅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的名字命名的,多年來一直是工薪階層的聚居區。這里的低層公寓樓和工業建築最早建於20世紀50年代,雖然有重新開發的計劃,但至今那些老建築仍未被推倒。
令許多當地人安心的是,還沒有多少中國內地游客闖進這片區域。這里沒有高端零售店,滿足不了內地游客對奢侈品的欲望。作為有軌電車的終點站,堅尼地城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香港其他片區。
然而,這一現狀似乎正在改變。一個新地鐵站已經開通,將堅尼地城與市中心連接起來。西式餐館和酒吧正逐漸取代本地小飯館。開發商決心要恢復這個片區的活力,以服務日益增多的富裕居民,這意味著租金和樓價都會上漲。剩下的工薪階層開始陸續搬往香港島以北的新界。
在許多本地人看來,上述變化是香港本土文化日漸式微的又一跡象。從街道外觀上,這座城市給人感覺正變得越來越不“香港”,越來越像中國內地,而兩地間的界線在不斷模糊。
銅鑼灣是香港的一個繁華地區,由於中國內地購房者涌入抬高了這里的租金,傳統服裝店被迫關門。只有少數高利潤的商店能付得起租金,如歐洲奢侈品零售商或賣奶粉給中國內地媽媽的藥店。法國奢侈品零售商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銅鑼灣有兩家門店,全香港的路易威登店比倫敦的還多。
香港自由職業者何振聲說:“試想一條街上有10家店,8家都是鐘錶店、珠寶店,或者是賣奶粉的藥店。”為了尋找一個安靜的社區,他最近搬出了銅鑼灣。
“難道香港人真的需要這麽多這種店?大型購物中心和娛樂中心都是滿足中國內地人的,香港居民怎麽會受益呢?”他說,本地人感到惱火的是,香港政府對改善普通市民生活似乎並不感興趣。
越來越多像他這樣的香港年輕人相信,在中國統治下,他們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日益嚴重的不平等是個關鍵問題。根據中原地產代理公司(Centaline)的數據,近十年來香港房地產市場平均價格已經翻了一倍以上。
基尼系數是一個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標,香港的基尼系數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上升了25%,高出許多發達國家,其中包括新加坡。香港的普通市民認為,從日常事務到政治和文化,中國越來越多地影響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對此感到不滿。
香港主權移交後搬回香港的Pamela Low說:“香港政府的所有決定似乎都以服務中國內地游客為導向。”
有一種現象就體現出了香港市民的不滿情緒,他們越來越經常嘲笑內地游客隨地吐痰、插隊、在地鐵上吃東西等行為。
中國政府最近出台措施,勸告游客在境外旅行時註意禮儀。然而像Adrian Li這樣的香港年輕人仍持懷疑態度。在律所工作的Adrian Li說:“內地游客的素質短期內大概不會提高。許多香港本地人寧願丟掉生意,也不願內地游客來這兒。”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指出,2013年香港有三分之一的零售收入和10%的本地生產總值(GDP)都是內地消費者貢獻的,凸顯了這座城市日益依賴於來自中國內地的需求。
這也正是香港所面臨的挑戰。不久前,香港還被當做成功推行資本主義的光輝榜樣。只要大多數本地人能受益,人們就可以接受將一座80層高的大樓建在賣水果蔬菜的“濕貨市場”旁邊。香港人設法適應了這種現實。
今日香港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比較復雜。它在前進,但感覺上它將許多港人甩在了後面。
from Financial Ti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