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瑞士有研究指,住8樓以下的死亡風險較高層住戶高兩成。《蘋果》進行測試發現,居住樓層越低,空氣越差、噪音越高,錄得最嚴重的是2樓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較16樓高六成;有學者指,若長期處於這種環境,患上呼吸及心血管疾病、肺癌等機率也會提高,死亡風險最少增加一成。
記者:梁御和 陳政嫺
瑞士伯恩大學的研究,分析了150萬人的死亡率與所住樓層的關係。結果發現,住地面層至7樓(即本港8樓)的低層住戶,死亡風險較高層住戶高22%;而當中死於呼吸系統疾病、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低層住戶比高層高35%至40%,估計與空氣污染和交通噪音有關。
《蘋果》記者分別於旺角、上環及荔景進行檢測,發現居住樓層越低,空氣污染問題越嚴重;而在空氣較差的日子,高、低層的差別相對越大。
位於旺角彌敦道的有成大廈,記者在走火通道進行了3次測試,而氣窗座向與單位相同。結果顯示,2樓的微細懸浮粒子(即空氣中直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為每立方米15至28微克,高層則為8至18微克;空氣最差的一天,16樓錄得18微克、2樓錄得28微克,差別達10微克。
住低層死亡風險高一成
「高、低層相差10微克,好犀利,死亡風險起碼高一成」,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黃浙明指,微細懸浮粒子可直接進入肺膜,引發呼吸系統疾病;並會滲入血管,可致高血壓、血管發炎和硬化,誘發隱性心臟病;如隨血液進入腦部,更有可能引發中風,低層住戶長時間留在家中,風險也較高。
黃浙明表示,「空氣清新機都隔唔到微細懸浮粒子」,而樓宇的微細懸浮粒子水平,除了受樓層影響外,也視乎風力、風向、前面有無建築物阻擋造成峽谷效應等,而冬季的懸浮粒子水平,一般也會比夏季高很多。
居於有成大廈中層的連女士,家中大廳及睡房的窗戶均面向彌敦道,她特地加裝一重趟窗,「要兩層窗先隔得住(噪音和塵)」。其單位量得的微細懸浮粒子高達每立方米19微克,較同日在走火通道錄得的15微克更高。連女士無奈說:「全香港空氣都係咁,冇得驚咁多。」
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何建輝表示,微細懸浮粒子多聚積在排放源頭,故越接近馬路的低層戶,濃度會較高;樹木可阻隔空氣污染物吹入室內,而樹葉面也可黏着懸浮粒子,造成過濾效果。
記者在荔景邨仰景樓的測試結果也顯示,雖然越低層、空氣越差,但到了2樓卻突然好轉,因為2樓對開是樹木群。噪音方面,測試顯示高層一般較靜,而低層最多高約6分貝。黃浙明表示:「長期處於嘈吵環境,心跳會較快,血壓會較正常高。」
健康空氣行動項目經理馮建瑋批評,香港的城市規劃馬路很闊,但「行人路就超窄,住喺兩邊嘅居民就食塵」;建議政府在主要幹道加設單車線,鼓勵市民以單車代步。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