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譚詠麟提醒大家年年照大腸,言猶在耳,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劉吳惠蘭為治療「結腸腫瘤」辭職,一下子「大腸癌」又成為城中焦點。大腸癌多由大腸瘜肉演變而成,過程長達十年。醫學界建議50歲起接受大腸檢查,及早切除大腸瘜肉,便可避免日後患上腸癌。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及直腸癌,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統計,2008年逾4000人患上(2267男,1764女),死亡個案達1686宗(980男,706女),是第二大癌症殺手。更令人擔心的是,10年間(1999至2008年)大腸癌的發病和死亡率似有穩步上揚之勢,且男比女稍高而升幅明顯,但女士也不可忽視此病。 香港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兼臨?腫瘤科專科醫生應志浩指出,大腸癌似有年輕化趨勢,年齡介乎40至50歲的新確診患者,在過去20年增加了三倍。他表示,60%的大腸癌發生在大腸最後兩呎——即乙狀結腸至直腸(見大腸癌原發位置圖)。事實上,大腸癌通常由腸瘜肉演變而成,預防大腸癌的關鍵在於能否及早發現和切除這些有機會演變成惡性腫瘤的大腸瘜肉。 人到五十定期檢查 應志浩稱,無論男女,宜在50歲開始定期接受檢查。下列四個方案可擇其一﹕ 方案1 最基本的是每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Fecal occult blood test),即化驗大便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血,此法費用相宜,約100至200元。若測試屬陽性,則需進一步接受腸鏡檢查。 方案2 每隔五年接受乙狀結腸內視鏡檢查(這種內鏡長度較短,只達乙狀結腸) 方案3 每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及每隔五年接受乙狀結腸內視鏡檢查(即上述方案一及二的結合) 方案4 每十年接受大腸鏡檢查(這種內鏡可達整條大腸) 曾患腸瘜肉高危 若屬於高風險族群,可以在年輕時便開始檢查,次數亦應較為頻密。一般而言,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或曾患上腸瘜肉的人,均屬高危族群。 接受大腸鏡檢查時若發現瘜肉,醫生可即時切除它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