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嘴  港灣豪庭 #mhvlive

 找回密碼
 注册
今天是
查看: 2058|回復: 0

通識導賞﹕時光倒流! 重返百年前醫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17 10:19: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報專訊】活生生的歷史,永遠比課本上的有趣。在繁鬧的街道轉進廣華街,信步走到廣華醫院,原來不消兩分鐘,拐個彎穿過停車場,便會看到「東華三院文物館」。眼前的建築古色古香,雄偉大氣,最妙的是它維持得宜,該破的地方略破,該護的地方都得到恰當保護,走到後面,卻發現另有乾坤,怎麼窗戶是西式的?問得好。這座開放供市民參觀的文物館,是上歷史課的理想地方。不止有硬件可進,內裏藏有的豐富歷史證據,隨隨便便都能牽引出早期華人的生活寫照。

華人生養死葬之情

對於東華三院,大眾的印象可能都從籌款節目得來,雖知其歷史悠久,服務多元,卻提不起興趣了解,慈善服務與我何干?其實只要知道東華的歷史,便等於了解香港歷史。它的成立,與當時英國政府對華人的管治有關﹕英人明白香港是華人社會,常常藉華人領袖對群眾的影響力解決社會問題,就像東華三院的創辦,始於1851年興建的廣福義祠,它本來是供奉祖先的祠堂,為無法運回故鄉安葬的先人設置靈位,後來成為了患病華人的收容所,但衛生情况惡劣,英人不想也不懂管理,放手讓一群華人領袖自行商議,出資興建華人醫院。而醫院施工期間,在位於普仁街的院址工地,工人撿獲骸骨,東華於是在西環牛房公地設立義地安葬,這是他們照顧華人生老病死的「病死」之始。

東華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秀英小姐說﹕「這是香港的優點,處處有情,慈善服務各式各樣,但為死人提供殮葬,是無條件的,因為一堆骨頭不會彈起身跟你道謝。」這其實亦能看到中國人生養死葬的習俗。

凝住醫院歷史場景

東華醫院為港島的華人提供醫療服務,但九龍居民生病則大件事了,因為其時九龍未有醫院,在瀕死關頭難道還要病者舟車勞動?當年的華人領袖遂建議於油麻地興建廣華醫院(他們是真懂得什麼是以人為本的服務需要),「東華三院文物館」便是於1911年落成的,建築一直保留到現在。即使是100年後的今天,大廳中央仍舊放置着同一套舊式家具,原來其前身是當時的醫院大堂。兩邊的偏廳是診症室及帳房,本來一層的建築,因為病房需求增加,於1919年加建了閣樓成為兩層,時間雖然過去,但史秀英小姐仍很慶幸﹕「1958年,即使廣華進行了重建工程,仍保留了這歷史場景,1970年東華慶祝100周年,正式將這裏命名為文物館,收藏與東華有關的文物,1993年開放讓市民參觀。」

藏品記載歷史多面

能在歷史建築中上班,思考怎樣把文獻轉化為對社會和市民有用的資料,史小姐積極地整理館藏,因她有使命﹕「要是每個人都不覺得歷史與我們有關,很快會沒了根。50、60年代出生的人,要是不為下一代保留資料,香港的歷史將被忘記、斷裂,因為教科書不會教,盡量將資料整理,與社會聯繫,有助啟發。」文物館兩邊展示廳的作用便在於此,內裏的小量藏品,包括早期醫療儀器、市民捐贈的護士筆記、夜校畢業證書、入醫單據、歷代總理的照片等,show and tell的,是香港醫療史、民生考、早期華人歷史等……歷史學習的面向寬闊有趣。

歷史待續……
東華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小姐常常思考的是,文獻該怎樣發揮作用?與大眾產生關係?「回歸後很多人書寫本土歷史,但大多是掌故,沒太多考究,我們手中的各種遺證,只要好好整理,可供學者或有興趣的人研究,甚至對海外華人,要是他們希望追蹤先人的安葬,都有迹可尋。」她希望小小的文物館能帶出社會教化和教育功能﹕「東華的成立和發展,本來是歷史遺留的問題,因無人理,華人自行處理病葬,但逐漸,人們開始有施予的心態,但怎樣將之化為一種制度和價值觀?如果將之傳給下一代,這是很微妙的。」

東華文物館是大寶庫,以下提供一些角度,助大家從文物出看出歷史。

七開間
夠通風

文物館是七開間,樓底高,門面廣闊,原來亦有實際功能,空間大,通風較好,空氣流通,對病患極為重要。

中式樑
西式窗

外貌古色古香,佈局對稱,用的是傳統木樑柱建築結構,以青磚築砌,但小圓窗和弓形拱窗、大堂通往展廳的四道拱門設有的楣窗和閣樓的窗框等,卻見西方特色。史小姐解釋﹕「當時的華人對外國人或西醫有戒心,所以門面佈置成他們熟悉的樣貌,可使他們安心。」

天花藏百年舊報

大部分人認為,歷史只關係過去,但史小姐會說﹕「歷史每天都可發掘或發現。」例子是2010年,文物館出現小規模天花剝落,工人修復時發現石屎透現出一張1908年的英文報章,估計是當時的建築工人鋪水泥時遺下的,引證了香港當時流行的西方建築技術和文化。報紙是《The New York Evening Journal》。文物館仍保留了這剝落的一角。

牌匾對聯處處見

文物館內外掛了42幅牌匾和21副對聯,從文字內容,不僅可見東華三院的歷史,更可研究早已式微的行業和其他歷史如油麻地的發展。

文物館是資料庫,積累的歷史,是研究香港歷史或文學的重要資料,如史小姐舉例說﹕「像(其中一對聯)下款題了蒲包袋,原來指麻包袋,當時用來裝米或其他雜貨。」

「見義勇為」是清朝時李鴻章聯同三名官員於光緒十年贈予東華的。

白紙黑字檔案文獻:院冊檔案/徵信錄/院規

100年前的人,究竟吃什麼藥?花費多少?除了中醫有否西醫?先人遺下的骨頭不能告訴我們答案,但文物館裏藏的資料可以,研究檔案紀錄,可從不同角度切入鑽研。光是100年前的院規,與現代的管理比較,已經趣味無窮,看出不少味道。


饒雙宜

編輯
方曉盈


Hospital2.jpg
Hospital1.jp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港灣豪庭論壇 admin@mhvlive.com

GMT+8, 2024-12-23 00:17 , Processed in 0.016194 second(s), 19 queries .

Metro Harbor Village Forum #mhvlive X3.4

MHVLIVE © 2008-2024, Tai Kok Tsui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