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李柱銘注定是爭議人物,傳統民主派敬譽他「民主之父」,中共視他為「漢奸」,年輕人認為上一代爭取民主失敗。本報訪問「老中青」三代人談李柱銘,戰友單仲偕感嘆馬丁有生之年「民主夢」難圓;黃浩銘憶起「民主阿伯」與馬道立終院「磨爛蓆」激辯一粒鐘;馮敬恩難忘李柱銘的瘦削背影,替他哽咽求情的恩情無以為報。李柱銘的審判定罪,標誌極權瘋狂,連最溫和的民主老兵亦要送進牢獄。 記者:歐陽聯發
1997年,英國王儲查理斯見證了香港主權移交,他在日記寫道:「香港聽天由命,但願民主派領袖李柱銘不會被捕」。資料圖片
1997年,李柱銘因「直通車」問題,與其他民主派議員一起「下車」,民選立法局由欽點「臨立會」取代。
李柱銘2008年告別立法會,最後發言提到「民主夢」,他說:「民主夢不會是噩夢,現在雖然未是一個甜夢,但我很有信心在不久將來,民主必定降臨我們的國家,來到香港。」民主黨黨友單仲偕當時亦在議事廳,13年後回想這番話感觸良多,香港經歷國安法、選舉改制,已經面目全非,「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恍如南柯一夢,「個夢都可以繼續落去,但李柱銘都八十幾,我相信佢有生之年,呢個夢都無法實現」。
單仲偕(右)與李柱銘1987年認識,翌年單出選區議會,馬丁助陣拉票,榮幸之餘亦開展了一段30多年旳友誼。圖攝於1997年2月兩人外訪歐洲。資料圖片
相交卅載 單仲偕:典型英式紳士兩人1987年認識,李柱銘時為基本法草委,本地或海外知名度都很高。單仲偕翌年出選區議會,馬丁助陣拉票,榮幸之餘亦開展了一段30多年旳友誼,在民主黨內與馬丁結伴外訪最密的,就是單仲偕。 他形容李柱銘是一個很典型的英式紳士,正直無私、真誠有禮,「有時去到海外,無人識嘅地方會放鬆啲,佢從來唔會,喺香港見到佢咁就係咁。」 最困難的時候李柱銘都保持幽默感,單仲偕想起8.18官司裁決前夕,馬丁鼓勵大家,「官司贏咗唔好太興奮,要約制唔好亂講嘢呀。」其實各人明白抗爭案到了法庭要打定輸數,馬丁失望之時,仍然懷抱希望。別人聽了可能笑他天真,但對馬丁來說,這只是忠於自己信念。
堅守法律 4人行山緊守限聚令李柱銘的信念就是法律。他很愛行山,疫潮期間政府不時修改限聚人數,單仲偕打趣說約過馬丁行山,「我哋話六個人去行,馬丁話唔制,最叻嗰次都係啱啱好4個人」,在郊外分開些少行,不難處理,但李柱銘很執着,「連呢個機會都唔會去測試,呢個就係李柱銘,係一個守法嘅人」。 如此守法的馬丁,在8.18案其實抱着相同信念,真誠相信參加集會後,要安排數以十萬計市民有秩序疏散,不是法官所指的非法遊行。
李柱銘(右)曾經是《基本法》起草委員、民主黨創黨主席和23年的立法機關議員。李柱銘代表的是「一國兩制」,他至今仍深信這套制度是香港唯一出路。圖左一、二為廖瑤珠、李福善。資料圖片
「判罪⋯⋯係一國兩制失敗嘅標誌」這位德高望重、兩個月後滿83歲的資深大律師,曾經是《基本法》起草委員、民主黨創黨主席和23年的立法機關議員。從47歲投身香港民主運動至今,李柱銘代表的是「一國兩制」,他至今仍深信這套制度是香港唯一出路。不過隨着李柱銘被審判定罪,單仲偕直言「好標誌性⋯⋯係一國兩制失敗嘅標誌」,訊息直接簡單:北京不能接受李柱銘這代人,說白點,「象徵一國兩制死亡」。 單仲偕激動地說,「變咗嗰個可能係北京囉」,由《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起草、回歸後「一國兩制」,到2000年前往美國游說讓中國加入世貿,李柱銘從來呼籲國際社會相信北京許下的承諾,因為對香港來說最有益,「如果嗰時叫國際社會唔好信,行唔通,回歸後嘅香港會點呢?」或許北京不記得李柱銘的貢獻,或者變的是北京,但李柱銘一路走來從來無變。
去年4月18日,李柱銘在警署外談到首次成為被告,「我感覺到驕傲,終須有機會為一班優秀的香港年輕人去繼續行民主路」。單仲偕輕嘆,或許在李心目中,感覺到一場暴風將至。
曾稱驕傲成被告 單:可能佢感到暴風將至有一幕,香港人看到李柱銘稍稍不同的一面。去年4.18他在警署外談到首次成為被告,「我感覺到驕傲,終須有機會為一班優秀的香港年輕人去繼續行民主路。」30多年好友,如何理解馬丁這番話? 單仲偕輕嘆,「李柱銘好想為香港年輕人爭到民主,喺佢有生之年落實。但當佢都被控時,佢非常清楚香港離民主越嚟越遠」,或許在李柱銘心目中,感覺到一場暴風將至:「可能⋯⋯我(李柱銘)爭唔到喇,咁我去受懲罰啦,同年輕人一樣去受罪。」 以他認識的李柱銘,8.18的判刑不是懲罰,不能替年輕人爭取民主才是莫大懲罰。「我認識咗佢30年,由佢做草委,都好想用制度保護下一代香港人,而家都唔止一代人啦,最少都兩代。我覺得李柱銘係盡咗力,唔需要愧疚。」
2016年,因為港大圍堵校委會案,馮敬恩是被告,李柱銘代表求情。李在庭上讀求情信時哽咽,眼泛淚光,求情信拿起又放下。資料圖片
馮敬恩:望住佢背影,好感受到佢對我好上心馮敬恩與李柱銘年紀相差60多年,夾硬找淵源,原來馮是第99屆港大文學院學生會外務副主席,李則是早年主席,馮敬恩笑說馬丁是他的「上N莊」。兩人萍水相逢,因為港大圍堵校委會案,馮敬恩是被告,李柱銘代表求情。 記者碰巧採訪這宗新聞,仍難忘那天法庭充滿溫情。李柱銘讀出馮媽媽親筆求情信,道出一個感人故事。馮敬恩小學時經歷大病,幾乎有生命危險,留醫一年馮很堅強沒流過一次眼淚;自幼父母離異,母親沒有錢買玩具,但他沒有埋怨,深知媽媽辛苦工作,為她慳錢只吃麵包。 因為患病,馮身上一直帶着「如迷路,請帶我返港大」的卡片,馮母有一次發現了卡片,知道兒子十分愛港大,拚死亦要守護港大。李柱銘讀信時哽咽,眼泛淚光,求情信拿起又放下,對這位年輕人的關愛縈繞於心,語重深長地向裁判官訴說:「有幾多人係咁吖」,「呢點我都做唔到」。 找淡出社運的馮敬恩訪問,最初他亦掙扎,最後決定談談這位恩人。憶起當時畫面,「當時我望住佢背影,好感受到佢對我呢個人,對我經歷好上心」,整件案有很多港大校友為他奔走,有日收到律師電話透露馬丁會代表他,感到受寵若驚,「本身屋企唔係有錢,居然bar list上第一位資深嘅大律師代表我,成件事好surreal(不真實)」。 他沒有探究誰人穿針引線,但最重要一定是馬丁意願,這份心意他仍深受感動,「完咗呢件案我去讀書工作,如果冇咗馬丁同其他律師幫手,我條路一定會更加艱難」。
「(我)70幾歲,拖多十年先畀普選我驚你呀?」他第一次親眼見馬丁,猶見得是2014年學聯罷課,李柱銘站台說香港爭取民主,亦是替中國爭取,台下的他不同意。「即使大家對事物睇法唔一樣,喺佢身上真係睇到法治精神,立場不一樣,但有嗰種胸襟接受唔同意見,公正不阿睇法律本質」。 初次交談,對方佷關懷「人」,讀書、人際關係、男女朋友、人生發展李柱銘都會問都會關心,馮敬恩對他最大感覺是一個慈祥和藹的老人家。之後馮敬恩負笈外國攻讀碩士,巧遇李柱銘演講,對方仍然相當關心他近況,「老實講萍水相逢,佢見到我有需要,就肯善心幫助,真係好感受到嗰種關懷」。 如此溫和的人,如果最終都要坐監,最擔心的是馬丁的健康。馮敬恩很記得上庭當日,午休時段馬丁要午睡休息,「好難想像一個80幾歲嘅老人家仲要去受呢啲災害」。第一次關心社會議題正正是2010年「五區公投」,馮敬恩記得馬丁在台上說:「(我)70幾歲,仲鬼咁年輕力壯,拖多十年先畀普選我驚你呀?」十年寒暑,民心所盼所望仍未到來,實在欷歔。
黃浩銘:唔會因為年輕人噴佢兩句就變「鄧小平講過乜乜乜⋯⋯」黃浩銘受訪時扮「阿伯」的口頭禪,但熟悉李柱銘的人自然明白,其用意不是和應或信服,既然共產黨向人民許下承諾,他便拿着承諾質問政權:點解做唔到? 黃浩銘眼中的李柱銘,開明,但在關鍵位絕對有原則,這亦令李柱銘與部份年輕人之間存在嫌隙,「佢唔同意港獨,講咗㗎喎;唔同意制裁,講咗㗎喎」,當然阿伯明白年輕人會不同意他,但他貴在不做變色龍,「落鎚就落鎚,咁行就咁行,唔會因為年輕人噴佢兩句就變」,所以對於一些人說李柱銘推年輕人去衝去送頭,絕對荒謬。
用一小時與馬道立激辯相反,李柱銘很痛錫後生仔,很重視年輕人的意見,很想盡自己所能,多給年輕世代一些。黃浩銘說,不下一次李柱銘曾問他和之鋒:「有啲咩我哋想佢去做,而幫到我哋繼續去行民主路」,馬丁有顆心,繼續壯大民主運動。 人心肉做,馬丁亦非沒有弱點:太樂觀。「阿牛(曾健成)成日笑,你畀Martin(李)打官司?佢乜都話有得贏,單單都話有得打」。李柱銘從政前,有人找過他做法官,黃浩銘曾打趣說,如果李柱銘不做立法會議員,有機會成為主席法官,用其開明法治觀捍衞法律。 事實是,香港法庭就如香港政治,保守、隨年月倒退封閉。李柱銘做辯護大狀,與法官激辯,「磨爛蓆」、「揸石頭揸出血」是馬丁的執着。旺角刑藐案馬丁代表他上訴到終審庭,就着「特定意圖」的測試,「用一個鐘係咁chur馬道立,嬲到佢掟file」。 但有時揸石頭真的揸出血水來,判詞字裏反映馬道立其實肯定和尊重李柱銘的觀點和分析,對人權法治的執着,「整體而言,佢係一個好值得尊重的長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