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譽為憲政「鼻祖」的英國《大憲章》生效800週年。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都將舉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而BBC則在今天(20日)推出「民主日」特別節目。BBC記者尼克·海姆回顧歷史,分析《大憲章》的現實意義。
1215年6月15日,蘭尼米德(Runnymede)泰晤士河岸邊,約翰國王拿出了「玉璽」。
《大憲章》(Magna Carta)可以說是在一片刀光劍影之下籤署通過的。一伙貴族對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高稅收極為不滿,在羅伯特·菲茲沃爾特(Robert fitzWalter)的帶領下,給約翰國王下了通牒。
事實上,憲章也可以說是個和平條約,宗旨是要避免流血衝突。不過,這一目標後來並未成為現實。
對於當代讀者來說,大憲章絕大部分都晦澀難懂,充滿了中世紀的套話、術語。後來的事實還證明,憲章中最重要的一條創新舉措、也就是那個由25名貴族組成的委員會有否決國王命令權力的「安全條款」根本無法實施。
但是,沒過多久,大憲章就在英國政治生活中佔據了中心地位,而且一直是英國自由的試金石。
不過,真正讀過大憲章的人為數並不多。
議會大廈:大憲章規定,國王也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今年是大憲章簽署800週年。英國將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單說英國廣播公司BBC,廣播4台一月間將播出一套四集專題節目;電視2台將播出大型紀錄片,3台推出刺激、搞笑的喜劇《大憲章2.0》,就連少兒頻道都專門製作了一套《可怕的歷史》,講述約翰國王和大憲章的故事。
一個由800名美國律師組成的代表團將前往蘭尼米德實地考察;
漢普郡小鎮奧迪漢姆(Odiham)自稱,約翰國王出發前往蘭尼美德之前就在這裏下榻。今年,小鎮將隆重推出大憲章節,活動包括烤全豬、莫里斯舞,還將演唱一首特別創作的歌曲,歌詞是由約翰國王時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史蒂芬·朗頓(Stephen Langton)創作的,他在大憲章起草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大憲章原稿還將在多家博物館、圖書館、大教堂展出。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索斯伯裏(Salisbury)、林肯(Lincoln)和大英博物館即將展出保存至今的1215年原始版—四件羊皮紙卷複本。
2月,大英博物館將把四個複本匯集在一起展出。屆時,抽籤選出的1215名幸運兒將能一飽眼福。
廣為人知的是,其實,在簽署之後沒過幾個星期,大憲章就成了「廢紙一堆」。國王反悔不承認了,主教也發聲譴責,約翰還是和反叛的貴族打了起來。
轉年1216年,法國軍隊入侵支持反叛,法國國王的兒子路易登上英國王位。那時,約翰已經病入膏肓,1216年10月死於紐瓦克(Newark)。
大憲章原本很有可能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短暫插曲。不過,英國王室走到最低點的那個時刻,一群忠於約翰繼任、他年僅九歲的兒子亨利的大臣們重新搬出了大憲章。
王室再次簽發大憲章,實際上等同於讓步、同意了反叛的要求。這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1217年5月,在林肯戰役中,路易的軍隊被擊潰。
位於蘭尼米德的大憲章紀念亭
「分水嶺」
1217年、1225年,亨利三世再次簽發改版大憲章,後者成為定稿。以後許多年內,亨利三世和他的繼任愛德華一世也都曾數次確認大憲章。不過,其中有一些規定很快就過時了,還有一些根本沒有實施。
但是,這也沒有關係。大憲章的重要意義,永遠都是象徵性的、而非實際性的。
倫敦「國王學院」中世紀歷史學教授大衛·卡彭特(David Carpenter)今年年初剛剛出版了一本有關大憲章的新書。卡彭特教授認為,大憲章是分水嶺,英國歷史由此劃分為大憲章前、大憲章後兩個階段。
大憲章第一次公開奠定了國王也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原則。
大憲章還間接導致一種新型國家體制的誕生。用來治理國家的錢,需要來自經過議會批准的稅收,以此防止國王隨心所欲地徵稅。大憲章不僅明確規定「未經本王國一致同意」國王不可以徵稅、而且闡述了如何才能達成「一致同意」。
約翰國王:被迫簽署大憲章,並未阻止隨後的一場內戰
五十年後,英國議會誕生。
圍繞大憲章八百華誕舉行的這一系列熱熱鬧鬧的紀念活動,與她賦予後人的另外一條原則也有緊密關係。這條原則也成了英國法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在內—法律的一個根本性原則。
大憲章最著名的條款之一禁止國王出賣、否決、拖延司法,「除非根據王國法律、受過……合法審判」,不得監禁任何自由人(free man)。
1215年時的自由人只佔人口的一半以下,其他人都是農奴,大憲章不適用。此外,在這裏,人(man)指的就是男人,女人—除了寡婦以外,在大憲章裏基本沒有提到。
不過,大憲章確立了原則,原則沿用至今。法律成為抵抗暴政的堡壘。
from BBC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