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P)的說法,中國大約一半的地方政府可能應授予“垃圾級”信用評級。這一表態可能會打擊中國中央政府發展市政債券市場的努力。
中國試圖將透明化管理和市場規律引入地方財政,市政債券則是核心手段。在此之前,根據最新官方審計數據,中國地方債已從2010年底的10.7萬億元人民幣膨脹到2013年中期的17.9萬億元人民幣。
為了“開前門關後門”,今年5月中國財政部啟動了一個試點項目,允許12個地方政府直接發行債券。近年來,中國地方政府的借款多數是通過不透明的融資平臺獲得的,這類機制被用於規避長達20年的地方政府借款禁令。
然而,標普的分析暗示,31個被調查的中國地方政府中,15個應評為“垃圾級”。這一結果讓人們對許多不夠富裕的省市能否發行債券和何時發行債券產生了懷疑。
在標普的分析中,中國東北的表現最差,該地區三個省份中有兩個出現了“投機級信用特徵”。中西部省份中,近半數出現了垃圾債券特徵。由於西藏財政廳沒有網站,無法獲取相關數據,標普這次並未對西藏作出評估。
包括北京和上海等富裕地區的華東表現較好,這個地區中有8個省市顯示了投資級特徵。不過,標普並未對中國地方政府做出正式評級,也沒有披露每個地區的哪個省獲得了哪個評級。
盡管這一發現令人擔憂,中國中央政府應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大膽舉動還是令標普和其他分析機構大受鼓舞。比如,中央政府曾承諾要在2016年底以前,完成財政和稅收改革的“主要任務”。
from Financial Ti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