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易代謝吸收減肥降血脂?
【明報專訊】地溝油陰霾下,全城人心惶恐。地溝油,從萬年油、餿水、坑渠渣提煉而成,隨時食出胃癌與腸癌。隨?涉事食肆日增,大家驚覺黑心油原來無孔不入。要避過黑心食油的威脅,減少外出用餐、留家自煮是方法之一。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選油?
近年,各式各樣的食油挾健康之名進駐廚房,最高調、熱賣的,非椰子油莫屬;更被捧為能醫百病的「神油」,當中「中鏈脂肪酸」的功效,是否如此神奇?
支持者﹕飽和脂肪未必壞
椰子油,背後牽涉的,是一場脂肪平反戰。
椰子油香味獨特、歷史悠久,盛產於熱帶、海島等地區,為當地的常用食油。雖然是植物油,椰子油的飽和脂肪含量卻逾90%,是豬油的兩倍。
飽和脂肪,主要來源是動物脂肪,在室溫下呈固體狀態,由於會增加「壞膽固醇」(LDL),一向被詬病為血管殺手。正因為此,椰子油在歐美、香港等地,一直鮮為家庭採用。然而,近年食療之風大颳,標榜健康的食油,如亞麻籽油、葡萄籽油、米糠油等,莫不登堂入室,進駐各大超市,當中最具爭議的首推椰子油。
一時間,椰子油被熱捧為「神油」,更有推廣食療者提倡每天飲用2至4湯匙椰子油,聲稱有助減肥、延緩腦退化、降低膽固醇、保護血管;更可根治「難搞」的濕疹、毛囊角化症。介紹椰子油的網站如雨後春筍,更羅列相關數據,以證療效。言之鑿鑿,令人躍躍欲試。轉念,卻想起嚇人的飽和脂肪。支持、反對者各執一詞,面對這懸而未決的紛爭,如何是好?
中鏈脂肪酸不易囤積體內
細閱雙方理據,不難發現頗陌生的名詞﹕中鏈脂肪酸。這不單是爭論重心,也是破解懸案的重要關鍵。「椰子油,雖然含有超過90%的飽和脂肪酸,但當中六成是中鏈脂肪酸。支持者指出中鏈脂肪酸為椰子油所獨有,大致也可成立。因為,中鏈脂肪酸並不常見,食物以椰子油含量最豐富,其次為棕櫚油,全脂牛奶也含小量。」香港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註冊營養師湯美斯解說。
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一直被截然二分﹕前者是「好脂肪」,能增加「好膽固醇」(HDL),保護心血管、延緩腦退化;後者則被視為壞脂肪酸,增加「壞膽固醇」(LDL)、影響心血管。不飽和脂肪酸,有單元及多元之分,或者較為市民認知。然而,飽和脂肪也內藏玄機,絕不能以「壞脂肪」完全概括。
「中鏈脂肪酸,又名月桂酸,相信市民較為陌生。飽和脂肪,可分為長鏈、中鏈、短鏈。長鏈脂肪酸,由12個以上的碳原子組成,中鏈及短鏈則是12個以下。顧名思義,長鏈脂肪酸結構較長,代謝、吸收需時較久;過剩的脂肪,以脂肪形式積存體內。中鏈脂肪酸,卻可為肝臟直接代謝,轉化為熱量,被人體迅速吸收,不易囤積體內。」湯美斯解釋,代謝迅速的特質,成為支持者的引申基礎,推論椰油能降血脂、減肥。
臨牀研究不足成效待證實
如此一來,椰子油得以平反?湯美斯指出,「且慢,以下的邏輯問題仍待解決。中鏈脂肪酸的發現,雖然已經超過10年,成效方面,卻欠缺足夠的臨?研究。然而,這是近年的研究熱點,相信數據會陸續出現,市民毋須過分心急。其次,中鏈脂肪酸與椰子油聲稱的功效,二者不應完全等同。別忘了,椰子油的飽和脂肪,同時含小量長鏈脂肪酸,會提升壞膽固醇。長鏈、中鏈同時存在,有好亦有壞,不能盲目追捧」。
每天最多2茶匙煮食
至於預防認知障礙(老人癡呆)之相關研究,湯美斯也曾閱讀。「相關研究時期短、對象少,只宜視為獨立的個案,治療效果也不明顯,難以作為定論。」想為椰子油、中鏈脂肪酸正名,相信仍需時日。面對「妾身未明」的椰子油,市民進退兩難,如何是好?「飽和脂肪的日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一湯匙的椰子油,差不多已達上限;加上成效未獲充分證實,目前不建議飲用椰子油。然而,喜愛椰油的香味,每天以1至2茶匙煮食用,相信對身體影響不大,毋須過分擔心。」湯美斯說。
文﹕陳雅君
編輯/梁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