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詩人勞倫斯•弗林蓋蒂參與創建「城市之光」
緊鄰硅谷的舊金山,數字、網絡更如滾滾大潮。但是,舊金山卻擁有享譽世界的書店,其中最有名的是「垮掉一代」的大本營「城市之光」獨立書店。不過,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二手書店同樣讓BBC記者懷特黑德乖乖掏腰包。
舊金山一位文學愛好者告訴我,"城市之光"不僅僅是書店,還是教堂。
[url=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topics/culture][/url]
「垮掉一代」的詩人們更有可能不信上帝、而不是虔誠崇拜。用宗教術語來形容他們的精神大本營,猶如「垮掉派」詩人作品中的不和諧音符。
不過,說「城市之光」是教堂,本意其實是讚揚,指的是這家書店既是人們敬仰之地、也是公共場所。
全球最著名獨立書店之頭銜,「城市之光」可能當之無愧。
書店60多年前在舊金山熱鬧、波希米亞的北灘附近掛牌開張,創始人包括詩人勞倫斯·弗林蓋蒂(Lawrence Ferlinghetti)。
當時,這家小書店是反文化的燈塔,以出版艾倫·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的長詩《嚎》(Howl)名聲大振。書店弘揚「垮掉派」、吸引來一批新潮文學青年,包括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格里戈裏·科索(Gregory Corso)、威廉·巴洛斯(William Burroughs)等。
《嚎》面世之後,弗林蓋蒂以「出版淫穢作品」的罪名被逮捕,不過後來法官判他無罪釋放。
現在,書店店面已經比從前大了許多,每周七天開門至午夜。這是能讓人感覺賓至如歸的那種書店。四處擺放著舒適的座椅,掛著告示請顧客「坐下來讀讀書」。
和任何一家好書店一樣,「城市之光」的藏書也是五花八門、非常全面。如果說書店是教堂,那麼樓上的一間小屋就應該算聖殿,這裏的書架上擺滿了「垮掉派」作品以及「城市之光」出版的詩歌。
「垮掉一代」?嗯,有人可能會說,與搖滾樂一樣,垮掉派是1950年代、1960年代早期美國最創意的一個現象。放蕩不羈、驚世駭俗;伴隨著酒精、爵士樂、避孕藥、大麻;隨心所欲的散文、標新立異的詩篇、四海為家的自由。
「垮掉一代」十二世紀五十年代出現於美國
凱魯亞克的《在路上》(On the Road)是垮掉一代享有盛名的經典代表作。我上中學期間看過,立刻著迷。後來不敢再看第二遍,生怕書的魔力突然蒸發。
所以,對我來說,能到「城市之光」來轉一轉—不好意思,再用一個宗教字眼-也有一點像是來朝聖。
書店和井然有序書架仍然是最優秀的,但這卻是一種略有克制、中年人一般的激進,而不是熱血沸騰的青年人的狂熱。對我來說,這也很合口味。
「垮掉一代」最初是美國東海岸的文化現象,金斯伯格和弗林蓋蒂都是來自紐約,但後來卻在美國的另一邊安家落戶。
舊金山是美國的「另類」首都,過去幾十年一直如此。
步「垮掉一代」之後塵,舊金山的海特·黑什伯裏(Haight-Ashbury)成了嬉皮士的天堂。就像歌裏唱到的一樣,「要去舊金山,頭上一定要戴花。」
嬉皮運動更注重音樂、演藝,而不是文學,與「垮掉」運動相比,政治色彩更加濃厚,至少在我看來,給舊金山留下的文化烙印不如「垮掉派」明顯。
「權力歸花」(Flower Power)風起雲湧,後果之一是,舊金山出現了美國最生機勃勃的同性圈兒。
逃避父母不滿、社區歧視,希望尋求匿名或者人生新開端的「難民」蜂擁來到舊金山。從前的工人階層聚居區「卡斯特羅」成了同志村,不過現在,「人到中年」的跡象非常明顯。
硅谷「牛人」安家的舊金山,既是全世界最「精通數字」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有文學底蘊的城市之一。
書店依然是印刷品的避難所,不僅僅是書,還包括證章、傳單、海報以及小冊子。
對於那些收藏政治手冊、傳單的人來說,舊金山也是「天堂」,具體點說,這個天堂就是嶄露頭角的Mission區一間二手書店的樓上。
我承認,我們這類人確實不多,但是別忘了,舊金山歡迎各色少數派。
這間名叫Bolerium的書店自稱專營社會運動印刷品,包括政治、民權、環境、女權、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書店庫存總計60,000件。我問店主,最暢銷的是哪些?他回答說,描寫同性戀的通俗小說以及美國托洛茨基主義作品。
我猜想,這兩類之間應該沒有重疊。但是轉念一想,這可是舊金山,最好別武斷。
書店內收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小冊子、傳單。攝政時期激進的諷刺短文、傳統的保守黨宣言、左翼歌詞、右翼競選傳單等。
這樣脆弱不堪的印刷品居然能保存這麼久,真讓人吃驚;有些精選品的賣價也讓我大跌眼鏡。
你可能會說了,誰會花一頓豐盛的晚餐、一瓶好酒的價錢,去買一張西班牙內戰期間無政府主義者在巴塞羅那街頭散發的傳單?
答案是,絕對正常的普通人。比如說,我本人。
from BBC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