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視科教頻道特別節目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拯救漢字危機」。(新華社圖)
據《法制日報》報道:近日,安徽省合肥市街頭一幅公益廣告被網友拍照發到網上後,引來網友們爭相調侃。這幅落款「合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的公益廣告寫著:「一日不吃餓得荒,一季不吃餓斷腸。」很多網友一眼就看出,「荒」是個錯別字,應為「慌」。
類似這樣的錯別字,現如今在公共場所和機關單位證件中頻頻出現,而一些商業行為中,漢字使用的不規範現象就更加嚴重了。我國曾出台有關社會用字的法律和規範,對廣告、招牌、標誌牌等公共服務性的社會用字有所管制,可像安徽合肥街頭廣告這樣的笑話卻屢見不鮮,影響一個城市的文明建設。
央視科教頻道暑期推出一檔特別節目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拯救漢字危機」為已任,以「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為宗旨。然而當「癩蛤蟆」三個耳熟能詳的漢字難倒七成人時,人們在驚嘆的同時開始意識到,「漢字危機」並不是危言聳聽,甚至一個國家的文明也將面臨危機。
面對網絡數字化的社會,人們已經習慣飛快的打擊鍵盤來書寫漢字,提筆忘字成為了一個通病,有時寫上簡短幾句話,就會發現幾個錯別字,甚至忽然遇到一些常用字詞忘記了,還會拿出手機在裏面用拼音輸入,然後再照抄下來,並感慨自己記憶力的下降。
的確,電腦的使用確實成為了一道詛咒,讓人們都忘記了漢字的書寫,更別提書寫的規範性了。古代人們用毛筆也能寫出印刷體的感覺,而如今會用毛筆寫字的人是鳳毛麟角,孩子接觸毛筆的機會也愈來愈少,恐怕有一天中國的書法文明會在下一代出現斷層。
滑稽的是,更多的外國人拿起筆墨,一板一眼地學起中國書法了,在他們眼中的中國漢字和書法是彌足珍貴的。因此,有一些中國專家建議漢字應該從娃娃抓起,在小學開設毛筆課,讓孩子從小感受書法的魅力,也更好地傳承我國的書法文化。
我國的語言文字相關法律應更加完善並落到實處,讓人們有法可依、有法可究。公共場所用字應更具規範性,避免對公眾產生誤導,也避免對城市形像造成影響。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學習漢字、規範使用漢字可以說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每個人都有這種意識來為解救漢字危機付出自己的努力。中國漢字從商代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之後的楷書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幾經變化的簡體字,它經歷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也記載了燦爛的文化,是我們國家文明的體現。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這樣的軟實力,漢字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和傳承。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標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作為中國文化的延續和傳揚的工具,漢字不能失落,漢字危機也不應成為文明淪落的標誌。
from BBC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