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坐在咖啡屋裏享受最悠閒的午後時光,這正是影片所演繹的感覺。
倫敦哪裏最值得嚮往?每個人都有答案。或皇家風範的白金漢宮,或流金古典的議會大廈,或雄奇壯偉的倫敦塔橋,或秀色饕餮的海德公園。誠然,很多建築都被打上了一種烙印:大英帝國的威儀,世界之都的氣派。
我承認上述名勝確是名不虛傳;然內心深處嚮往的卻是諾丁山,倫敦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地名。它因那部被譽為現代版《羅馬假日》的同名電影而聲名鵲起,同時也給我留下了一探究竟的神秘。
穿梭大街小巷,彷彿深谷尋幽。初到諾丁山不禁一喜,因為眼前正是一家古老的書店。老闆是一個和藹的英國老人,他很誠實的告訴我,這並非電影裏的書店,那家書店早已改成咖啡屋了。
於是按圖索驥,找到了那條波特貝羅街道。走在影片主角徜徉的道路上,眼前是古老安靜的建築。街上偶有幾輛汽 車緩緩開過,幾個行人牽著狗在閒適的散步,舉手投足間是文質彬彬的紳士風度。坐在咖啡屋裏,聽到的是各式的英語,西班牙味的,法國味的,中東味的,世界文化交匯的縮影。偶有打擾的便是門外飛進的幾只鴿子,在人們腳邊悠閒的覓食。這正是影片所演繹的感覺。
如果無法理解女主角為何會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和平凡的書店老闆共度一生,身歷其境後你或許能找到答案。細細品味,你能找到屬於這裏的那份真實的溫馨與雋永的幸福;而這一切卻是人前的無限風光,賬戶裏那些無意義的尾數零所給予不了的。因此,人在圈內卻身不由己的好萊塢電影人選中了此地,將他們內心深處的羨慕和對人生真諦的理解表達了出來。
百年前的英國曾是光彩照人的日不落帝國;然兩場世界大戰卻讓這個國家遭受了重創。猶記得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名言,反映二戰後英國的尷尬:「一頭英格蘭小毛驢夾在北美野牛和俄國熊中間。」 可能正是經歷了盛極轉衰和浴火重生,如今的倫敦已經熟悉了一種反思後的成熟,回歸後的寧靜。這種寧靜或在淡雅田園的莎翁故鄉,或在柔波青荇的康橋河畔,還藏在這紛繁的鬧市裏:在諾丁山的花香裏,在倫敦的燈光裏,還在你我的心裏。
出處: bbc 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