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歷史建築中上班,思考怎樣把文獻轉化為對社會和市民有用的資料,史小姐積極地整理館藏,因她有使命﹕「要是每個人都不覺得歷史與我們有關,很快會沒了根。50、60年代出生的人,要是不為下一代保留資料,香港的歷史將被忘記、斷裂,因為教科書不會教,盡量將資料整理,與社會聯繫,有助啟發。」文物館兩邊展示廳的作用便在於此,內裏的小量藏品,包括早期醫療儀器、市民捐贈的護士筆記、夜校畢業證書、入醫單據、歷代總理的照片等,show and tell的,是香港醫療史、民生考、早期華人歷史等……歷史學習的面向寬闊有趣。
大部分人認為,歷史只關係過去,但史小姐會說﹕「歷史每天都可發掘或發現。」例子是2010年,文物館出現小規模天花剝落,工人修復時發現石屎透現出一張1908年的英文報章,估計是當時的建築工人鋪水泥時遺下的,引證了香港當時流行的西方建築技術和文化。報紙是《The New York Evening Journal》。文物館仍保留了這剝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