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立春剛過,距離中國四川省成都市80公里的「沐藍地」生態農場,農場主李飄飄帶著口罩,凌晨兩三點還站在田裏。立春時節的四川盆地,凍得人直打哆嗦,但是澆灌獼猴桃農場的勞動讓她幾乎感受不到寒意。 5月初,中國疫情走向緩解後,她向BBC形容自己遭遇了「搞農業十年來最難的時候」。 「我們不像開工廠的,不行就停了,至少你能掌控,可農時不等人。」在李飄飄看來,面對這場疫情,農業也遭遇極大困難。
無工可用的「春灌」工廠可以停工,但植物是停不下來的。
2月和3月,中國疫情最兇猛時,餐廳、影院等服務業,難在沒有客人,資金鏈幾乎要斷裂;製造業密布的東部沿海,難在「復工」率不足,痛感甚至通過產業鏈傳到大洋彼岸。 疫情的衝擊,也沒有放過農業。在李飄飄看來,農業難就難在,其他所有事都因疫情停止,但草木的生長停不下來。 沐藍地農場有1018畝,主要種植獼猴桃和柑橘。立春過後第五至第七天,是「春灌」的短暫窗口期。「立春一過,地氣復蘇,植物的根開始走,凖備萌芽,這時候就要水來灌溉,還要施肥,蠻重要的,決定今年收成好不好。」 工廠暫時停工,可以復工後加班加點。商場門可羅雀,可以期待解封後的「報復性消費」。但在春萌秋落的輪替中,少了春灌的一口水,對於農場而言,一年甚至幾年的工作和投入就可能不復存在。 像李飄飄一樣的農場主們成為疫情打擊中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
今年春天雨水少,李飄飄原本計劃組織工人灌溉兩三次。千畝規模,每次春灌都需要少則50人,多則80人。疫情之下,封鎖甚嚴,難以招到工人灌溉,「外村的都進不來,更別說外地的。」 無奈之下,「家裏老弱病殘都要上,湊了十幾個人,加班加點,每天干到凌晨兩三點。」 除了缺人手之外,買肥料也遇上了問題。正常年份,沐藍地春天所需的20多噸肥料,可以直接從廣西和山東的工廠運過來。疫情嚴重的兩個月,所有長途運輸都成為奢望。李飄飄只能在本地一家一家地籌措,費時費力,價格還高了15%,對於農業生產而言,這個漲幅意味著不高的利潤率進一步縮減。
被救濟政策忽視的農場像李飄飄一樣的農場主們成為疫情打擊中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製造業和服務業,因為生產難和需求少而陷入困境,成為全球各國政府輸血扶持的重點。 至於農業,因為疫情期間對於食品的剛性需求還在,再加上中國長期以來的小農經濟模式,不需要僱傭勞動力,因此被認為在疫情中受打擊最小。
規模化農業在疫情中遭受打擊,卻受到較少的關注。然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過去十年間,中國規模化農業的佔比已經相當可觀。 據中國統計局數據,2004年中國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為0.58億畝,到2018年,這一數字超過了5.3億畝,幾乎上漲十倍。 根據中國第三次農業普查結果,2016年耕地規模化(南方省份50畝以上、北方省份100畝以上)耕種面積佔全部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比重為28.6%。 這些規模化農業,不僅需要大量僱工,而且對農機、物料的投入和管理,也仰賴現代經濟體系。 以西蘭花、鮮花為例,最佳採摘期極短,如果沒法組織勞動力及時採摘,將使品質和產量大大受損。 而相較於澆水、施肥不能少的種植業,飼料一日不能缺的養殖業在疫情中情況更窘迫。 根據中國媒體報道,湖北封省剛兩周,全省一度有超過1億隻蛋雞面臨飼料緊缺,雞蛋嚴重滯銷。
肺炎疫情:鮮花無人問津 花農親手銷毀自己栽種的花朵消失的訂單
2020年春節,比農場主們更痛的是水果經銷商。按照中國人的習俗,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水果是理想的伴手禮,在家待客,桌上也免不了擺上個水果拼盤,因此春節是水果的銷售旺季,獼猴桃這樣的高端水果銷路甚佳。 「今年很多水果商虧慘了,去年秋天收獲的水果,過年賣不出去,儲存的水果一個月可能就要損失5%,但再高超的儲存技術也有極限,3個月或5個月過後,每月幾乎要損失30%,很快就血本無歸。」李飄飄說,有的經銷商疫情爆發時恰好在訂購果子,沒法回家,困在了當地。
對沐藍地農場來說,經銷商損失慘重,意味著沒有資金預定今年收獲的鮮果。 往常年份,過完春節,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會在春節後雲集農場,「浙江、江蘇、湖南各地的車牌都能看到」,預定當年8-11月收獲的鮮果。一般4月清明花開時,全年七成的收獲都已經預定出去。 然而,疫情雖然有所消退,訂單卻沒有回來,直到五月還只有不到往年10%。對沐藍地農場而言,不僅是半年後水果滯銷的壓力驟增,缺少訂金,資金周轉的壓力也讓李飄飄吃不消。
武漢解封:濕貨市場老闆說「今年是個荒年」「後疫情時代」意味著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李飄飄也說不上來,一方面她覺得對於農業而言可能是個機會,無論消費怎麼受影響,還是需要吃的,而且可能健康農產品的需求更突出;另一方面,她又擔心,大家口袋裏錢少了,消費可能會克制一些。「以前200一箱的高端水果,說買也就買了,現在會不會覺得貴,就算了?」 雖然是十年來最困難的時刻,但是在李飄飄看來「放棄比堅持更難」,因為農業每年都要不間斷地投入,放棄了不甘心。 「剛開始做農業,覺得自己有理想和情懷,過了幾年感覺還是要腳踏實地,現在疫情過後,我覺得還是需要理想和情懷,因為必須用你的眼睛和心,感受別人感受不到的美好和詩意,否則就堅持不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