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元朗恐襲成為國際焦點,英國《衞報》社評形容,暴力「襲擊民主觀念」,認為其目的很清晰,就是「恫嚇」示威者及普羅大眾,而警方沒有及時到場處理是難辭其咎,直指香港警力與人口的比例較英國多一倍,但竟遲遲未到襲擊現場阻止事件,外界實在需要追查原因,而政府及警隊若要重建巿民信心,更加要追究事件,否則對立只會加劇。
《衞報》坦言,外界難以追查誰是這宗恐襲的幕後黑手,但列出種種可疑的迹象,包括建制派議員被拍到與「白衫幫」握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讉責中聯辦門外被破壞的事件多於元朗一事,社評坦言:「很多參與抗爭運動的人也不認同這些(破壞中聯辦)策略,但針對死物的政治襲擊實在不能與那些將打到民眾骨折及導致一人危殆的惡意傷人相提並論。」
加上中國內地常見有暴徒處理政治強拆迫遷等的事宜,類似的針對爭取民主人士的襲擊於2014年也出現過。文章引述警方公佈,目前有6名有三合會背景的涉案人士被捕,但直指「真正的問題不是他們(被捕者)的身份,而是為何他們能成功施襲」。
文章指,在2014年及今年「反送中」示威中,使用催淚彈、橡膠子彈等強硬武力,「現在大家想知道,在一個警力警力與人口的比例較英國多一倍的地方,警方為何要這麼久才抵達襲擊現場處理」,又指暴徒「自信不會被捕」到一個程度,是連口罩也沒有戴上。
即使林鄭月娥和警務處處長否認與施襲者有關,但如果香港警察要維持市民對他們的信心,則必定要「如追究支持民主的社運人士般,孜孜不倦地追究周日的施襲者」,而同時政府應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警方是否濫用暴力對付示威者。但政府似是無意認真處理元朗襲擊一事,則令不信任及對立延續。
文章相信,示威者不會因此全面退縮,市民已發起在周日到元朗集會,可見「示威活動現在已來到第七周尚未殆盡,將會繼續燃燒」。
英國《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