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嘴  港灣豪庭 #mhvlive

 找回密碼
 注册
今天是
查看: 1943|回復: 2

孫曉嵐批悼念偽善:早前幾十個自殺青年的命就不珍貴?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9-8 21:59: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長子潘匡仁疑因抑鬱症周四墮樓身亡。曾與蔡若蓮一同被委任加入「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港大學生會前會長孫曉嵐深夜在facebook發文,稱對只得20多歲的潘選擇自殺感到耿耿於懷,因委員會最終的報告避重就輕、藥石亂投,「想到自己最絕望的時候甚至曾想過要帶着委員的身份以死控訴,想到美好的日子離年青人很遠很遠……很難不感到悲憤」。

孫曉嵐在文中表示,對同是「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成員的蔡若蓮在會內的表現沒甚麼印象,「倒是記住了會中說人話、站在青年人一方的委員,但蔡不是其中之一。」她認為潘離世後網上出現眾多「因死去的是蔡副局長的兒子才發出的問候、彷彿早前幾十個自殺年青人的命就不珍貴的偽善嘴臉,我也看得心煩」。

她指今時今日校園和社會充斥各種荒謬的事令青年活在苦難之中,但得不到支援和諒解,政權、青年若非隔岸觀火不予援手,就是成為施暴者之一,「大數年青人抗逆力低,動輒鬧人廢青暴徒、搞亂香港,要人搬走甚麼的,不用分那麼細,都是共業無誤。」

中大校長沈祖堯周四發聲明希望政治遠離校園,但孫曉嵐反駁青年一直活在社會、接受教育,全部都是政治,「成年人、當權者沒有好好建立一個讓年青人安全、自由的環境成長學習(還想送學生到牢房中),反指責年青人的不是,到底是何等不負責任的人才能說的荒謬話?」

近年本港屢次發生學生、青少年自殺事件,港府去年3月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稱要全面了解分析自殺原因和提出建議。但經過半年研究,終極報告卻指學生自殺原成因眾多,否認與教育制度有關,建議學校繼續推行生涯規劃課程和加強學生抗壓能力,被坊間批評報告「離地」。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樓主| 發表於 2017-9-8 22:02:05 | 顯示全部樓層
港30萬人抑鬱 公院精神科排近兩年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的25歲長子昨墮樓身亡,消息指他熱愛運動原是陽光男孩,但去年參加三項鐵人賽受重傷,康復後出現抑鬱。醫院管理局統計顯示本港有逾30萬人患不同程度抑鬱症,情況嚴重,病人組織批評現時求診公院精神科的新症個案需輪候近兩年,情況不能接受,亦反映資源不足,希望港府增加撥款,並盡快成立精神健康局,制訂長遠精神健康政策。

抑鬱症是近年本港常見精神病,精神科專科醫生何美怡指,患上抑鬱症主要與壓力有關,青少年普遍面對學業、家庭關係及感情壓力;成年人則受工作、婚姻和感情壓力困擾,個別嚴重抑鬱症病者會有自殺傾向。現時醫學研究發現出現抑鬱負面情緒,與患者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等失衡有關,可透過服藥及使用腦磁擊(TMS)治療,利用電流刺激患者腦細胞以調節患者情緒。

促設精神健康局
何稱患上抑鬱症除因不懂處理壓力外,生活巨變如遇意外亦可能出現負面情緒引發抑鬱,她強調抑鬱症絕非不治之症,曾有少女患者自我封閉及刪除WhatsApp等社交媒體,但在服藥後康復。

現時醫管局向2.8萬名兒童及青少年,以及15萬名成年精神病患者提供治療,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曾有公院精神科新個案需輪候120星期,即兩年半才獲治療,雖然前年醫管局在九龍東及西聯網試行分流計劃後,令輪候時間減至100星期,即1年8個月,但情況仍然嚴重。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指,港府今年4月公佈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顯示,本港成年人口中有13.3%(約97萬人)患精神病,雖然港府本年度向醫管局轄下精神健康服務撥款47億元,但他批評過去港府在精神科服務撥款只及英國及澳洲等國家的4分1,嚴重不足。

世界衞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一億人,估計2020年時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第二位,發病率僅次心臟病。郭指港人生活壓力大,擔心精神病患人數未來會增加,希望港府成立精神健康局,制訂長遠精神健康政策,落實增加精神科醫生、護士及社工人手,重設精神科夜診服務,才能更有效提供精神科門診及復康服務。
■記者關英傑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樓主| 發表於 2017-9-8 22:05:00 | 顯示全部樓層
年輕人自殺趨勢上升 專家籲留意家人:無胃口都可能係先兆

9月10日為一年一度的世界防止自殺日,港大防止自殺中心公布本港最新自殺數據,去年約有900宗自殺個案,自殺率為每10萬人有8.9人,整體數字與前年相若,但15至24歲年輕人自殺情況有上升趨勢,中心總監葉兆輝解釋,與青年面對困難及挑戰增加有關。

他指據過往經驗,自殺個案的事主,在輕生前都有出現徵兆,例如性格突變、將心 愛事件轉贈他人等,只是家人生活太忙而未能留意,呼籲大眾多關心家人。

中心今日為早前舉行的防止自殺一分鐘短片創作比賽頒獎,冠軍為香港警察談判組,片中由構思到拍攝及演出均由警察談判專家及家人負責,內容講述一名中年男士因為欠債企圖跳樓,但想到家人等最終臨崖勒馬。

警察談判組主管黃廣興表示,判談組每年平均出動80至100次,近9成為自殺個案,當中以中年男士、失業及欠債最多,故短片以此作為題材,冀引起大眾關注,而經談判專家介入,逾八成自殺個案能被勸阻。

談判組副主管廖珈奇補充,談判組本身為兼任職務,同事均以工餘時間製作短片,希望公眾看過短片,能接收到「路·不止一條」的訊息。他又指,前線勸阻自殺工作上,給予空間讓企圖自殺人士紓發情緒,作為傾訴對象,讓他自行找到答案最為重要,「好多時佢地本身有路行,只係沮喪、唔開心令佢哋睇唔到」。

他指家人要多留意身邊人,少至無胃口吃飯都有機會為自殺先兆,「識求助有空間介入,但世事往往唔係咁完美」。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港灣豪庭論壇 admin@mhvlive.com

GMT+8, 2025-7-1 15:01 , Processed in 0.017672 second(s), 17 queries .

Metro Harbor Village Forum #mhvlive X3.4

MHVLIVE © 2008-2024, Tai Kok Tsui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