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笨象」滙控(00005)昨天股價急挫5%,最震騰騰的相信並非該公司主席范智廉,也不是「青姐」胡孟青,而是一位年僅33歲的「退休的士司機」。該的哥上月在討論區上宣布,自己由22歲(2006年)開始揸的士,每月死慳死抵儲錢,全用來買滙控,歷經過金融海嘯、世紀供股等風波也不動搖,至今終於買夠4萬股,每月可收息1.3萬元,達致「財務自由」,於是決定退休,每日打波打機瞓覺過日辰。這位的哥理財方法有值得致敬之處,但缺點是過於「一注獨贏」,不容易安枕無憂。
每月買入1.75萬元 11年不間斷
該的哥上月在一個網絡討論區發帖,題為〈我今年33歲,終於成功靠買滙控退休了〉。他坦言自小就很懶惰,既不願讀書,又沒什麼物質欲望,甚至追女仔拍拖也沒興趣(有點像大前研一形容的「低欲望世代」)。不過直到22歲終於「覺醒」,深知這樣下去,一是餓死,一是被迫打工捱到七老八十,有違其「懶惰」本性。
於是他拍案而起,入行揸的士,而且「斬斷懶根」,變得非常勤力,「每月開足30日工,每日揸12個鐘」。如此搏命之下,月入2萬多元,扣除開支和家用,平均每月可儲蓄1.75萬元。但他坦言,「這麼勤力,只是為了日後可以懶」。
的哥把每月的儲蓄全數用來買滙控,由始至終只買一隻股票,而且不論股價高低,定期每個月買入(未知他是否採用「月供股票計劃」)。之所以選擇滙控,皆因在他定下此「大計」之時(2006年),滙控仍是香港人心目中非常穩健的「大笨象」,被視為「有買貴,冇買錯」,甚至有父母「每年送一手滙控畀仔女做生日禮物」。
不幸的是,在他開始吸納時,滙控股價高企於150元水平,其後遇上金融海嘯、青姐灑淚、世紀供股等風波,股價曾下插至33元,供股價更低至28元。不過他當時累計投入的本金有限,即使total loss也只是輸掉一兩年儲蓄,心理壓力未致太大。據他透露,在滙控供股前他只持有5200股,市值約20萬元。
他當然有參與供股,並堅持繼續每月買入,令股數愈來愈多,直到上月終於達到4萬股,市值約260萬元;按2015年股息51美仙計算,每年可收息約16萬港元,平均每月有1.3萬港元落袋。
這位的哥自言生活十分慳儉,與母親同住「頹樓」(估計為公屋或自置舊樓),至今未有拍拖,手機仍在用Nokia,興趣只是砌模型、打機、打波,每月開銷不多。所以他覺得,如果每月可收息1.3萬元,已足以達到其「勤力是為了懶」大計,不枉辛辛苦苦揸的士11年,今後可以「做毒L,唔校鬧鐘起身,日日打機,上網,打波」。
時下年輕人流行所謂「財務自由」目標,意即憑着儲蓄和投資,令淨資產達到一定水平,每月帶來穩定的被動收入(如租金、利息或股息等),足以維持生活,之後便可退休去也,逍遙自在生活。這位的哥可謂達到最低門檻之「財務自由」,每月收入僅夠自己一個人基本溫飽。人各有志,本文無意評論這種生活態度,只想探討他的理財方法。
「一注獨贏」視乎股票是否生性
事實上,其理財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鏡之處,甚至跟畢非德等「股神」所提倡的理念近似。首先,他選定了滙控便全心投入,歷經狂風暴雨也沒被「震走」,持股長達11年至今,實屬長線投資典範,很多自稱「價值投資者」都未必做得到。其次,他每月不問股價固定買入,這就是「平均成本法」,好處是股價愈跌,可買得愈多;惟有如此,其持股才可由「世紀供股」前的5200股增至目前的4萬股。最後,他每月堅持努力工作及慳儉儲蓄,帶來穩定的可投資彈藥,同時沒使用孖展等槓桿,亦值得追求「財務自由」的打工仔學習。
然而,其他投資者就算做齊上述三點,也不一定成功,事關「一注獨贏」很視乎所買的股票是否「生性」。舉例說,假若這「一注」由2006年開始買騰訊(00700),當時股價僅10元,計及後來「一拆五」,現在升至相當於1055元,升幅逾百倍。如果的哥同樣採取「平均成本法」,每月投入1.75萬元買騰訊,至今約可持有16萬股,市值3376萬元,比現時身家(約260萬元)高出12倍,足以豪華式退休。當然,若他買的是騰訊,可能早於2011年、淨資產達到300萬元時便決定退休,根本食不到之後的升浪。
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位的哥「一注獨贏」買滙控亦未算最差選擇。假設他平均每個月投入1.75萬元,至今本金總額為231萬元,較目前市值(260萬元)約有13%利潤,還未計歷年股息。假若他買的是雷曼債券,或者其他大藍籌如利豐(00494)和思捷(00330),那就坎坷了,有排都未能退休。
滙控昨瀉5%,這位的哥賬面身家單日蒸發13.8萬元,幸好每股派息維持51美仙不變,他每年仍可收取約16萬港元股息。綜觀他的理財經歷有很多正確之處,但在上月正式「退休」之後,退休收入講求穩健和多元化,避免食驚風散,今後或需適度調整「一注獨贏」模式;否則touch wood再來一次金融危機或世紀供股,恐將要無奈「東山復出」,重操故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