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久前去香港,剛到的第一天,《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在頭版刊發了一篇感嘆英語受到忽視的文章。
該報稱,盡管香港官方使用兩種語言,但政府部門首長在講話和寫博客時越來越多地使用中文,而且不提供英語版本。
拋棄英語的不只是官員。經常有人抱怨,香港人普遍喪失了用英語交流的能力。
這是我一年內第三次去香港,對香港那麽多人講不好英語,我感到很吃驚。這跟我近年來去過的所有其他地方形成了對比。
以前我寫過文章,講述學說歐洲語言是多麽困難,因為人們執著地用英語回答。
由於英語的源頭包括了日耳曼語和羅曼語,其詞匯里有大量的希臘語單詞,所以,歐洲人學英語當然比講中文的人學英語要容易得多。
但是,英語講得好的地方並不限於歐洲。去年我去新加坡時,發現當地人的英語似乎講得更流利,帶著一種香港人講英語時沒有的活潑和歡快。
在上海——2009年我去過那裡——我對很多人英語講得特別棒感到吃驚。有些人曾經到講英語的國家讀大學,其他人只是在國內下了很大功夫學英語。
覆蓋面較廣的調查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對63個國家75萬名成年人的測試成績進行分析得出的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EF 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顯示,香港的英語熟練程度遠遠落後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調查發現,韓國、日本、印尼和台灣的英語水平都好於香港。
該調查表明,上海的英語熟練程度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了香港。
去年12月在香港立法會回答為何會出現這個局面時,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Eddie Ng)表示,英孚指標是基於自行選擇的在線參與者的應答,而更客觀的測試,無論是本地的還是國際測試,都顯示香港人英語水平保持平穩或有輕微進步。
沒錯,英孚指標並非科學調查的結果。而對香港人英語水平下降的擔憂也不是新鮮事兒。
2000年,當時駐香港的匯豐(HSBC)亞太區主席大衛•埃爾登(David Eldon)抱怨稱,在北京和上海招募的從未離開過內地的員工,比香港的員工英語講得更好。“如果你想讓跨國企業到這里來投資,他們會想要精通英語並且表達流利的員工。如今,他們要找到這樣的人才會很困難,”他說。
好幾個跟我交談過的人認為原因在於香港的教育政策。自1997年從英國回歸中國之後,本地政策阻礙大多數學校把英語作為其他科目的授課語言。
對港人英語水平下降的抱怨在回歸之前就有了。在1988年,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了第一篇有關這一話題的文章,我們報道稱,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對學生的英語水平特別擔心,於是決定為三年期的課程增設為期一年的預科。
你可能會說,隨著中國實力上升,年輕人如今疏遠英語是自然的事。但香港大學法學教授陳文敏(Johannes Chan)告訴我,英語水平下降的同時,香港人的漢語水平也沒有提升的跡象。
盡管他表示,他的法學系學生英語還是說得不錯,“但總體看,如果你到社會上,看看年輕人,會發現他們不但英語越來越差,而且中文水平也在下降。他們的漢語水平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他們的中文寫作慘不忍睹。”
無論如何,香港的目標並不只是充當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香港把自己視為一個世界性城市、一座可與倫敦或紐約媲美的城市,而世界性城市都說英語。
我們用一生時間才能精通一門外語,在世界各地,人們都在努力學習英語。他們不會突然轉向學漢語,更別提粵語了。
無論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何種變化,英語在未來多年仍將是世界性語言。香港在新加坡和上海的對手們瞭解這一點。
from BBC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