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在中國留下的大量化武仍待處理。
日本在中國吉林省敦化市哈爾巴嶺建設的處理遺棄化學新工場周一(12月1日)起正式投入運行,日本內閣府負責處理遺棄化學武器室室長高橋憲一說:「這是我們迎來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持著責任,對中國當地居民的安全和環保盡最大程度的顧慮來誠實地推進處理作業。」
日本政府凖備在新處理設施內,高溫燃燒已回收的廢棄毒氣彈,加快處理日本遺棄在中國毒氣彈的進程,爭取在2022年完成毒氣彈無毒作業。
此前一天,中日兩國政府有關人員在新工場舉行了非公開的運行儀式,中方承認日本廢棄在中國的毒氣彈約33萬發,並在儀式中表示「在兩國合作下處理廢棄化學武器的事業開始了,希望日方進一步投入預算和人力」。
曾有數字與技術爭論
日本二戰期間在中國使用芥子氣、路易氏劑等糜爛性毒氣炮彈等化學武器,其中一些未使用的毒氣彈在日軍撤離中國時被遺棄在中國各地,尤以東北發現居多。
戰後不時發生掘地觸碰毒氣彈致使毒氣洩漏引發的傷亡事件,同時中國政府也把各地發現的日本毒氣彈運到哈爾巴嶺地區。
1987年,中國在日內瓦裁軍會議上追究遺棄在中國化學武器國的責任後,中日開始談判與調查毒氣彈數量,1992年聯合國制訂了《禁止化學武器條約》,第二年中日都署名加盟了條約。
中日雙方曾就化武數量爭持不下。
但到1997年該條約生效,雙方談判仍沒結束,初期爭執是中國認定毒氣彈有約200萬發、日本認定約30至40萬發。 數字糾紛引發了不快,雙方又衍生出毒氣彈在哪裏處理的技術爭議,導致無法履行十年內完成銷毀的條約國責任。
1999年雙方擱置數字爭議,日方說服中方接受搬運過程也可能洩漏毒氣的技術風險,兩國簽署了日本提供資金和技術,在中國處理的《備忘錄》。
日方參與處理事務的前外務省官員下荒地修二對BBC記者說,「雖然中日有很多糾紛,但在這個事務上,中方很滿意日本的配合」。
龐大工程與資金結果
2000年處理工程開始時,是實施機器人操作的無害燃燒計劃,但09年1月完成的挖掘調查結果證明地下埋藏著機械難以挖掘的毒氣彈,於是雙方又修訂協議,投入人手挖掘,並在南京、武漢、廣州、石家莊實施小規模處理。
不過進度依然緩慢,2006年、2012年雙方獲得聯合國批准延長處理期限後,現在的目標是2016年完成小規模處理、2022年完成大規模處理。
日本從1999年起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包含了無毒處理化學武器費用,至今投入約1400億日元(約12億美元)。
據日本內閣府負責處理遺棄化學武器室統計,日本政府至今從中國約50個地點挖掘出約4.7萬發毒氣彈,並已處理約3.7萬發。
不過在日本,處理毒氣彈的龐大費用和半機密操作也生出過法網外漏洞的嫌疑,2007年被揭發的山田洋行事件揭發了政客、防衛省、自衛隊受賄嫌疑和企業涉嫌貪污案等。
在傳媒、輿論壓力下,2008年政府把處理工程的投標公開化,以求增加事業透明度。
化武受害人家屬持續向日本索賠。
from BBC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