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曠世的經濟危機讓英國人認識到,要重振英國經濟,需要實打實的生產東西,讓工業重新成為帶動經濟的火車頭。
一面是百萬青年待業,一面是百萬工程師的缺口。重振英國經濟需要工程師,英國學生為何不熱衷學工程? 英國,曾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工程師的搖籃。
或許應該反過來說,英國,因為有眾多傑出的工程師,才會領導一場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工業革命。
工程師的搖籃裏空蕩蕩的
「鐵道之父」史蒂芬森,逢山開洞、遇水架橋的布魯內爾,載入史冊的英國偉大的工程師人們耳熟能詳。
維多利亞時代工業大國的輝煌雖已不再,但人們或許覺得意外的一個事實是,今天,工業和製造業仍然佔英國GDP的近四分之一,是零售業的三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一場世紀經濟危機,讓英國人認識到,要重振英國經濟,不能光靠「倒騰」鈔票的金融業,需要實打實的生產東西,讓工業重新成為帶動經濟的火車頭。
然而,英國正在面臨一場嚴重的工程人才荒。
英國本國學工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與需求之間,每年的缺口是4萬人。英國皇家工程學會的報告說,到2020年,英國需要125萬工程科技人才,才能幫助英國走出經濟衰退。
想起大鐵錘,形像不夠酷
合格的工程人才短缺,是因為選學工程的學生日漸稀少。
英國學生中,選學工程技術的只佔總數的6%。而要滿足目前的行業缺口,英國21歲青年中,學工程的人至少應該有五分之一。
男孩子不願學工程,女孩子選學工程科技的更少。英國物理學會的調查發現,去年英格蘭的公立中學報考大學的學生中,有一半的學校沒有一個女生選學物理。沒有一個!
事實上,英國女工程師的比例,低於任何一個歐洲國家。
為什麼英國孩子對學工程「不感冒」?原因是複雜多重的,但根本的因素之一,是人們對工程的印象和理解。
維多利亞時代,工程師是令人崇敬的職業,因為他們修的鐵路、建的鋼廠,不但看得見摸得著,而且直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今天提起工程,人們聯想到的仍是昔日的輝煌,是重工業、建築業。修橋鋪路、搬磚弄瓦、風雨油煙。一句話,缺乏吸引力,不夠酷!
WWW與21世紀的工程
這就要說說獎金一百萬英鎊的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the 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
英國政府與皇家工程學學會聯合頒發的首屆女王工程獎,將在下個月舉行頒獎儀式。這個獎由五人分享。我這裏不妨列出獲獎者的名字:Sir Tim Berners-Lee,Robert Kahn,Vinton Cerf,Louis Pouzin,Marc Andreessen。
這些名字大家一定很陌生,頂多是列在首位的蒂姆爵士(Sir Tim)稍微有所耳聞。
他們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知道,他們做的事情卻與我們每個人的每一天息息相關。今天無所不在的www(world wide web)就是蒂姆爵士在上個世紀80年代琢磨出來的。對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乃至生活、行為方式的互聯網,五個人都從不同層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工程獎獎給了搞互聯網的?做網絡的也是工程師?這恰恰是評委會把首屆女王工程獎授予這五個人的良苦用心。
評委會闡述授獎理由時說:人們一想到工程,往往聯想到重工業、建築業。這意味著,許多富於創造力的年輕人,特別是女性,不會考慮選擇工程作為事業發展方向。
這個授獎,就是要傳達現代工程的「激情活力」和與人們生活的「息息相關」。
工程,英國重振雄風的希望所在
評委會主席布朗爵士(Lord Browne)說,英國一面是百萬青年找不到工作,一面是工程領域裏合格的人才匱乏、有工作沒人做得了,這顯然不對頭。
布朗爵士說,中國和印度每一年就培養 50萬名工程師。英國如果還不猛醒,在未來世界經濟中將失去立足之地。他呼籲要為英國經濟振興培養200萬名工程師。
布朗爵士把女王工程獎形容為是「工程領域裏的諾貝爾獎」。一百萬英鎊的巨額獎金,用布朗爵士的話說,一是要彰顯世界最偉大的現代工程成就,二是要向年輕一代表明,工程領域的多樣性、創造性、實用性和重要性。
如果布朗爵士的話還不夠動聽,一百萬英鎊的獎金或許能打動若干年輕的心?
from BBC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