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嘴  港灣豪庭 #mhvlive

 找回密碼
 注册
今天是
查看: 5569|回復: 0

氣候變化:氣溫超過50C°的日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9-16 21: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BBC記者梳理歷年氣候數據,發現過去40年來酷暑天氣逐年頻繁,最高氣溫超過攝氏50C°的天數翻了一番,出現這種極端氣候的地區也在增多。

這一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對人類生存條件、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構成新的挑戰。

1980-2009年期間,平均每年有14天日最高氣溫超過50C°,2010-2019年期間增加到26天,平均每年日最高氣溫超過45C°的天數增加了二個星期。

氣候科學家弗雷德里克·奧托(Friederike Otto)說:「這個增勢百分之百歸咎於燃燒化石燃料。」

    10年地區年平均數
    1980年代220
    1990年代400
    2000年代560
    2010年代876

隨著地球變暖,極端氣溫出現機率增大,程度加深。

高溫酷暑對人類和自然環境有致命危險,對建築物、發電站和公路橋樑也是重大隱患。

超過50C°極高溫主要出現在中東和波斯灣地區。

2021年夏季,意大利錄得破紀錄最高氣溫,48.8C°,加拿大錄得破紀錄最高氣溫49.6C°,舉世驚詫,科學家再次警告世界,如果不減少化石燃料廢氣排放,更多地方將出現類似的異常高溫天氣。

減排須盡早,越快越好。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氣候研究學者李思涵(音)說:「碳排放增多,又缺乏應對行動,時間長了不但極端高溫酷暑氣象狀況會更嚴重、更頻繁,應急行動也會更艱巨。

BBC的數據分析還發現,過去10年的最高氣溫比1980-2009年間平均值升高了0.5C°。

不過,氣溫升高的幅度不同地區各不相同:東歐、南部非洲和巴西升幅最大,超過1C°,中東和北極部分地區曾錄得氣溫升高超過2C°。

科學家們將在2021年11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問題峰會上向世界各國領袖呼籲,言行一致,立刻採取行動控制地球氣溫上升。

極高溫酷暑的衝擊
」在50C°高溫下生活「( Life at 50C)是BBC推出的紀錄片系列報道,揭示極端高溫氣候對世界各地造成的影響。

不過,即使低於50C°,高溫和高濕度也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健康隱患。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2020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地球變暖趨勢按目前的速度持續,那麼到2100年全球將有多達12億人面臨高溫氣候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是今天的四倍。

高溫酷暑對自然環境、地形地貌的改變,也會對人類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包括洪澇旱災、森林野火等。

伊拉克中部,村民們賴以生存的大片肥沃麥田現在變成乾涸的荒漠,寸草不生。村民大部分遷往他鄉另謀生計。


方法釋疑有的地方氣溫超過了50C°,但在這裏沒有顯示,為什麼?

破紀錄的最高氣溫數據通常來自各地的氣象站,而我們在這個系列報道中使用的數據覆蓋面積比單一的氣象站的更廣。

例如,美國南加州死亡谷國家公園是地球上氣溫最高、最熱的地方之一,夏季山谷裏有些地方氣溫經常超過50C°。

但是,測繪大面積區域平均氣溫時,要採用多個不同來源的數據,經過一番計算,死亡谷的平均氣溫還不到50C°。

數據來源?
BBC 採用 ERA5 數據集裏的日最高氣溫值;這個數據集由哥白尼氣候變化數據中心編製。這些數據通常用於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研究。

ERA5 數據集把包括氣象站和衛星在內的許多不同觀測點的實際氣候測錄數據,跟不同的氣象觀測模型相結合,綜合處理而成。

這個處理過程彌補了散落在世界各地氣象觀測站覆蓋面局限造成的缺陷,有助於更全面了解氣候變化狀況。

分析1980-2020年期間每日最高氣溫數據,可以看出50C°以上酷暑出現的頻率,根據出現50C°以上酷暑的天數和地區數,可以看出一段時期內的趨勢。

此外,我們還分析了最高氣溫在一段時間內發生了什麼變化,做法是計算2010-2019年和1980-2009年期間陸地和海洋的平均最高氣溫,然後比較兩個計算結果。

連續至少30年數據的平均值屬於氣候學數據,30年氣候學數據用於顯示一段時期內氣候的變化情況。

」地區/地點「在這裏的定義

每一個地區大致方圓25平方公里,赤道帶是27-28平方公里,用組成網狀的方格表示。這種網格覆蓋的地域可能很廣,包含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製作團隊和鳴謝 —

牛津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李思涵(音)博士和伯克利地球與突破研究院澤科·豪斯法瑟(Zeke Hausfather)博士提供了科學方法諮詢和支持;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簡稱ECMWF)提供專業評估;特別鳴謝雷丁大學埃德·霍金斯(Ed Hawkins)教授、國家氣象局理查德·貝茨(Richard Betts)教授和約翰·凱撒(John Caesar)博士。

數據分析、數自媒體製作:奈索斯·斯泰里亞諾(Nassos Stylianou)和貝奇·戴爾(Becky Dale);設計:普利納·沙(Prina Shah)、薩納·亞塞米(Sana Jasemi)和喬伊·洛克薩斯(Joy Roxas)。系列報道製作:卡特裏奧納·莫里森(Catriona Morrison)、貝奇·拉什(Becky Rush)、斯科特·賈維斯(Scott Jarvis)。數據處理:艾莉森·本傑明(Alison Benjamin)。案例研究:納馬克·霍什諾(Namak Khoshnaw)、斯泰芬尼·斯塔福德(Stephanie Stafford)。採訪:奧托博士接受莫妮卡·伽恩賽採訪。

氣候圖表視覺處理:雷丁大學埃德·霍金斯教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港灣豪庭論壇 admin@mhvlive.com

GMT+8, 2024-12-22 09:04 , Processed in 0.022827 second(s), 16 queries .

Metro Harbor Village Forum #mhvlive X3.4

MHVLIVE © 2008-2024, Tai Kok Tsui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