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嘴 - 港 灣 豪 庭 Metro Harbor View

 找回密碼
 注册

欢迎您, 今天是 *君子自重,本網站嚴禁賣廣告, 發放, 或宣傳色情色情行業*

搜索
查看: 1807|回復: 2

香港國安法下爆發「移民潮」 三名教師離開與留下的選擇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8-17 21:52: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年移民潮席捲香港不同界別,教育界也遭受衝擊,爆發離職潮。根據香港教育局5月份的統計數字,反映本學年公營及直資中小學教師流失人數達4050人,較上學年急升7成,創近年新高,數據亦顯示本學年新聘教師人數增加33%至3790人,推算平均每14名教師便有1人是新教師。

香港《國安法》於2020年6月30日實施後,香港不少老師目睹政治及教育環境的急速變化,深受壓力,憂慮觸犯「紅線」,有人認為繼續在香港任教不僅「違背自己的專業與良知」,也可能惹上官非,自我審查及寒蟬效應令他們意興闌珊;與此同時, 英國為英國國民(海外) 護照(俗稱BNO)的港人提供移英計劃,促使不少教師選擇辭職移民。

《國安法》的擔憂與教師選擇辭職
香港荃灣一所中學,下課鈴聲一響,黃寧(化名)沒有像平日留下批改作業及整理課後活動,而是匆匆地驅車回家。這天晚上,昔日任教的學生要與她餞別。還有幾天,她便要結束17年的教學生涯。秋天她便離開,移民英國。

由學校到新界的家,車程大約需時45分鐘。這一條路,她一走就走了17年。從大學畢業後,她就在這所中學任教,春風化雨,桃李滿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黃寧(中間)在港度過了17年的教學生涯。秋天她便離開,移民英國。圖為這天晚上,昔日的學生凖備與她餞別。

「我主要是教通識的,每一屆平均有二百個學生,捏指一算,17年敎過差不多三、四千學生。很快我要離開了,很不捨」 。黃寧一邊開車,一邊傷感地說。她坦言非常熱愛當老師,17年教學過程非常快樂。 「教學相長,是學生完滿了我,成就了今天的我。」

香港教育局於2009年推行通識教育,旨在加深學生對自身、社會國家的理解,培養多角度思考能力,是高中必修科目。

2014年9月下旬香港爆發「雨傘運動」(又稱「佔中行動」,指香港民主派支持者為了爭取一個沒有篩選機制的普選制度,揭開為期79天的「佔領中環」運動); 2019 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亦稱「反送中」或「反修例」運動)爆發, 有政界人士與中國官媒追溯青年人參與社會運動的源頭,建制派批評部分教師煽動學生上街參與運動,劍指在香港推行了10年的通識教育。

根據香港教育局回復立法會的文件,過去三年(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接獲344宗與2019年「反修例」事件有關、教師被指涉違反專業操守的投訴,共有6名教師因而被「釘牌」(即取消教師註冊),其中3人因被判處監禁而被取消教師註冊。

外界認為這個批判性思考教學生鬧政府、鬧人,「老師成為代罪羔羊」,那一刻,「全城通識老師都在問自己是否做錯了,這是一道重創」,黃寧對BBC中文說。

2021年年初已移民英國的吳愛華(化名)老師,移民前在香港中學教了30年的英文與通識科。他對BBC中文表示,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社會對整個教育體系、通識科的指責可謂排山倒海,矛頭指向政府當日為何成立通識科,令到學生對事情政治化,他們亦指責政府、學校把關不嚴,令到一些有潛在政治野心的老師在課堂上宣揚其政治理念,並鼓動學生去破壞社會及做違法的事情。

「作為一名通識老師,感到這個指控很不公平,也很不實在。」當時他已預料到,再繼續教授這一科將會沒有前途,終有一天通識科將會被取締。

留任教師:「這些從來不是一個紅線」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穆家駿每年都會帶同學往內地交流考察。這是2018年到廣東清遠去體驗生活的資料照片。
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不少老師擔心觸犯「紅線」,深感壓力。

穆家駿在著名的左派中學培僑中學任教八年,主要教中國歷史及通識科。穆家駿認為,「這些從來不是一個紅線」。他認為要公允地對國家發展、認識社會問題,「除非你希望透過這些問題去引發對國家的憎恨,對身份認同負面的消息,我認為這是超越了課程應有的。」

針對有老師因為教材上的問題而被「釘牌」,穆家駿認為,那些被「釘牌」的老師,第一人數極少,反映教育界絶大多數的老師都是沒有問題的;第二是「釘牌」的個案當中,那位教師被指亂教「鴉片戰爭」內容(據悉該教師對學生稱英國對中國發起「鴉片戰爭」是要「消滅鴉片」),穆家駿認為他沒有盡老師應有的責任傳授正確的知識,被「釘牌」理所當然。

另外有老師被指因教材偏頗被「釘牌」(敎育局指對方涉及在校園內宣揚「港獨」訊息,裁定為「嚴重專業失德」,將其除牌),穆家駿認為老師把這個課程作為宣洩自己政治意圖的平台,並非教師該教的。

針對通識科的爭議,穆家駿認為,學科包含很多時事的話題,然而環顧世界的普及教育,很少科目會給學生講授未成定論的題目,教育原本就是建制的一部份。他問道:「是否我們應該把未蓋棺定論的事情,刻意放在教科書裏面,去教我們的下一代?」與此同時,由於事件仍然在發展中,教材未能認證,很多時候會把媒體的報道當作教材,教師是否有專業能力去審核教材是否符合要求,成為又一個爭議點。

作為新時代或網絡時代的老師,穆家駿認為責任更加重大。以前老師是學生接收信息的主要來源,但是現在不僅有電視媒體、報刊,更多的信息來自網絡世界。當學生接收更多信息的時候,老師怎樣作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分辨網絡上真假消息或是非黑白的能力,是現在老師更加重要的工作。

寒蟬效應和教師的自我審查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黃寧認為:「教學相長,是學生完滿了我,成就了今天的我。」
即將加入移民人潮的黃寧認為,外界很多時候借著老師的「一言半語」、「一丁點教材內容」抽出來指責,「斷章取義」;香港教育局甚至接受不具名的匿名投訴,只要有一個被投訴案件,本身保守的教育界已鬧得杯弓蛇影 ,老師如驚弓之鳥,「這儼如一個非常嚴重的寒蟬效應!」黃寧嘆道。可怕的是,老師也會開始搞自我審查,老師與老師之間也建構了不信任,當教育局接受不具名的匿名投訴時,可謂腹背受敵。

香港《國安法》施行之後,吳愛華觀察到作為一名老師,先別說通識科,自己在一些敏感的話題上也要先作自我審查。他掙扎著,如果自己選擇繼續留下教書,一定要保障自己不會因說話而惹上官非,否則不僅可能丟掉工作,甚至可能面對《國安法》的指控而入獄。然而,不能如實說出心底話,說一些違背良心的謊話,他很不情願,特別是在學生的成長過程當中,灌輸他們一種「原來老師也在修飾其講話」的概念。

另一方面,從女兒的身上看到一種現實:《國安法》實施後,在另一所學校念初中的女兒,有一天下課回家並告訴父親,老師以微軟幻燈片軟件PowerPoint講解《國安法》與內地的關係,可能題材較敏感,老師沒講解內容,只要求她們自己看十多頁的內容。從這個他校老師的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 其他老師在避開一些敏感的課題時,又不想這麼直白的時候,選擇用一些擦邊球的方式去處理,以免誤踩「紅線」,被投訴甚至被舉報而受處分。

2021年2月,香港教育局公布「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指引,為中小學訂立教學界線,教師需要重新掌握如何教學。有不少教師憂誤踩「紅線」,為求自保,只會依書直說,不引導討論,教學生背誦內容。而通識科遭大幅度改革為「公民及社會發展科」。

黃寧因為即將離開而不用敎新的「公民及社會發展」課程,但老師對待新課程依書直說的作法,使她感到很受「侮辱」,自問拿數萬元高薪,在香港社會備受尊重,現在卻教學生只管死記硬背。回望當初,10年改革就是要讓學生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辨別思考真偽。黃寧深感不忿:「我接受不了, 那種侮辱的感覺太強了。」

《國安法》落實之後,黃寧身邊的朋友一個個的離開,「很多前輩退的退、走的走」。去年黃寧仍樂觀地堅持留下。然而,她後來發現:當另一邊強大的壓力加諸時,不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抵擋,「我有很大感受,要不我受傷,我怕自己要適應環境而被扭曲,我選擇停下來,休息一下,我選擇frozen(指停滯不前)」 。黃寧說:「我需要療傷,重新檢視自己,思考往後日子是否回到教育上再努力。」

最初決定離開時,黃寧感到很內疚及自責,認為自己很畏縮,然而,當與舊生傾談,發覺他們有面對社會的方法,他們摸索得到他們生存的空間,「那一刻便釋懷了很多」。

為兒女教育移民與選擇留下的教師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穆家駿認為,怎樣作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分辨網絡上真假消息或是非黑白的能力,是現在老師更加重要的工作。

黃寧指出,不只通識課老師,也有任教其他語文或數理科目的老師選擇離開他們的工作崗位,尋找更自由的世界,移民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既是老師又是家長,為了自己的兒女教育而離開。吳愛華便是其中一位。2021年1月份,他與太太及女兒移民英國,現居於伯明翰北部。

在彼邦的吳愛華對BBC中文表示,抵英國一年半,認識了很多到英國的香港家庭,大部份都是因為子女的緣故而選移民。初抵英國,吳愛華由倉務員做起,當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後, 在一間政府中學裏面覓得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工作。那是一間專收難民學生的學校,他從中看到英國人的多元及包容核心價值,充份落實到他們的課堂裏,讓學生學習互相接納及尊重。

這邊廂當有人陸續離開,那邊廂卻有老師選擇留下。

穆家駿選擇留下。他強調,這麼多年來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移民。他曾在英國讀書,在當地生活過一年多的時間,覺得中國人有一句話——「人離鄉賤,物離鄉貴」,這說得很對。「去到人家的地方,可能會遭受歧視,始終不及生活在自己的地方輕鬆愉快。」

與此同時, 穆家駿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名老師,應該教好自己的下一代,這是一種責任。 「一個老師的身份角色,不只是教書教知識,更重要是教做人。」
吳愛華告訴BBC中文,據他了解,其所任教的中學,這三年間老師辭職的有20多名,大部份已移民或凖備移民。

資深的中學教師盧老師對BBC中文表示,由於不少學校的老師移民,香港教育界亦同時出現橫向流動現象,騰出的空缺,像音樂椅換位補上;盧老師認為,移民的有不少是有豐富敎育經驗的老師,而新入職的年資尚淺,未能承傳敎育經驗,令教學質素受到影響,最受影響的自然是學生們;另外,照顧學生成長如訓導輔導的工作、學校行政工作等,新的前線老師也缺乏經驗。

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深教育工作者鄧飛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教師移民潮對學校的影響只是短期的,他並不感到悲觀,強調如果香港教育局願意開放更多師資培訓的學額,讓希望入行做老師的能夠得到足夠培訓,教師的供應自然會多起來;而越早開放越能解決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22-8-17 21:58:00 | 顯示全部樓層



月前,英國多名國會上議院議員、跨黨派下議院議員、學者和公民團體成員聯署去信,促請政府讓BNO港人享有與本地生同等學費待遇。但政府至今未見有實際回應,而聯署倡議也受到部分港人和華人社群的異議。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backcolor=rgba(34, 34, 34, 0.75)]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
他說,見到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法律淪為「可危害社會」的工具



理想與現實的對撞
2019年反修例示威風波後,香港社會風雨飄搖。北京其後於2020年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促使英國宣佈開放BNO港人移英通道。

當時,李家俊的母親遭到公司遣散,丟失了養活一家三口的會計文員工作。她為了兩個孩子的未來作了大膽的決定,花盡積蓄,2020年底移居英國,落腳於英格蘭中部城市諾丁漢,暫靠在華人餐廳打工維生。

「我見到媽媽很辛苦,我自己也要那麼辛苦,」 李家俊說,「我拿到書後,就熬夜把它背完,翌日上課已經在問老師問題。」

移英後的一年多裏,李家俊入讀了英國公立中學,重新適應截然不同的課程,完成了英國高考,還曾到一家大律師行和一家律師行作短期實習,並且參加了兩個大學舉辦的法律和學術比賽,更在當中一個比賽中奪冠。

閒時,他會在網上為香港學生補習,賺取零用錢。

談起入大學讀法律系之志,鼻樑上掛著黑框眼鏡的李家俊帶著半分名校辯論隊說話的語氣道, 這不只是為改善家境,更多的是受到香港政局巨變啟發。

「由小到大,我都希望成為醫生,」 他說, 一是為了安穩生活,二是能扶助他人。但三年前在香港爆發的反修例示威風波,成了他重要的政治啟蒙。他說,自己曾滿腔熱血走上街頭,但是見到《國安法》實施後,法律淪為「可危害社會」的工具。

「就如魯迅說,讀醫能救一個人,救不了整個社會。」他前思後想,決定修讀法律,未來不論從政或投身法律界,盼能延續自己對公義與法治的追求。

但是,談完理想與追求後,擺在李家俊眼前的現實是,他無法在沒有貸款支援下支付國際生的學費,身邊親戚也愛莫能助。他也曾打算報名法律學徒計劃,但無奈也未能符合資格。

李家俊的例子並非孤例。



[backcolor=rgba(34, 34, 34, 0.75)]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
英國共收到12.3萬宗BNO簽證申請



移英BNO應該享受本地生待遇嗎?
英國智庫British Future傳訊主任巴林格(Steve Ballinger)說,他與港人團體開會時, 一次次聽到關於大學學費的疑慮。智庫遂於5月底發起聯署,要求給與BNO港人本地學費資格。他說,這個倡議「在(英國)政界、高等教育界和公民團體中獲得了很熱烈的支持」。

巴林格認為,英國不應用高昂學費,阻礙香港學生更好地貢獻英國社會;而且,「大部分香港人來到這裏,以這裏為家,我們也應該把他們當作家中一員」、視他們作本地生。

自BNO簽證計劃去年1月底開放至今年三月,英國內政部一共收到12.3萬宗簽證申請, 11.3萬宗申請已獲批。

當中有多少是將在未來五年內中學畢業的學生, 官方未有數字。另外, 英國日前亦正式宣佈,擴大准許1997後出生、父母其中一方持BNO身份的香港年輕人獨立申請BNO簽證。這群能在沒有家庭支持下移英的年輕人,也將有入讀大學的需求。

然而,有關「本地生待遇」倡議的最大反對聲音卻是來自港人社群。不少在英港人網上群組就此有過激烈討論。

當中反對的,就包括40多歲的香港前社福界工作者CoCo。

她說,「我們香港人移居到那裏,還沒有正式為這個國家或社會作出過任何貢獻, 也未開始繳稅,」 沒有資格享有本地生優待。

「我不想香港人到了英國後,會被英國人覺得,你們這些香港人來到就討好處,」 她說。

CoCo已經成功申請簽證來英,這個月移居到克約郡謝菲爾德(雪埠),進修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她坦言學費負擔沉重,但「我願意支付費用,我家人也會幫助」。





圖像加註文字,
學者稱,「移英港人社群組成多元,經濟能力不一」



為什麼會有反對聲音?
英國杜倫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助理教授江瑞婷解釋,移英港人社群的社經能力懸殊,有家庭全無經濟壓力,另有一些,尤其是具政治原因獨自移英的年輕人,卻很有需要,令社群內就此意見和關注度不一 。

至於社群中的反對聲音,江瑞婷說,部份與他們有想成為「較優秀移民」 (Better migrant)的心理有關, 希望證明自己與搶奪本地資源的經濟移民有別,來英國並非為了圖福利,而是來作出貢獻,對英國社會有價值。另外,也有些老一輩的華人移民認為,「當年也他們沒有這些福利,為何新來港人要來爭取這些福利。」

江瑞婷認為,原則上,不論來自哪裏的移民,皆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而從實際角度,如果英國政府資助BNO香港學生以本地學費或貸款讀大學,也是對未來人才的投資。

BBC中文曾向英國教育部查詢。當局指,「已留意到有關聯署信件, 會在適當時間作出回應。」

官方未見有意改變學費政策,江瑞婷和巴林格認為,大學或者政府相關部門值得研究另外一些途徑,如設立港人助學金,協助BNO香港學生升讀大學。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backcolor=rgba(34, 34, 34, 0.75)]圖像來源,BBC CHINESE


圖像加註文字,
李家俊說,移英後最想念的是在香港的同學,由於當初離港倉促, 未有與好友好好道別。



會考慮回香港去嗎?
縱然深知家中無力繳付大學學費,李家俊仍然報讀了多個法律系課程,盼能透過獲取獎學金升學。

李家俊一家最近帶著他有機會到倫敦升讀大學的希望,從諾丁漢搬到了倫敦。

他與BBC中文作訪談數周後,收到了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電郵。但這次傳來的卻是壞消息:他的獎學金申請被拒。

李家俊說,早已知道國際生獎學金競爭激烈,機會很微,但他仍難掩失落之情。

他猶猶豫豫地說,若無法升選大學,「可能先工作吧......都是做待應......藍領工作......或者建築工作,」並希望五年後有足夠儲蓄入大學。屆時, 他應會取得預永居身份, 可得本地生學費資格。

如果回去入讀香港的大學,他便能享有政府貸款或資助,那他有想過回港嗎?

對此,李家俊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沒有打算,一點也沒有考慮。」'

「這就等如屈服了。要挨日子,我也寧願在一個有自由有民主的國家挨日子,不要留在一個崩壞了的地方。」

(為保護受訪者身份,李家俊和CoCo均為化名。)


 樓主| 發表於 2022-8-17 21:5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香港BNO移民英國:國際生費用高昂 清貧學子升學夢遙

月前,英國多名國會上議院議員、跨黨派下議院議員、學者和公民團體成員聯署去信,促請政府讓BNO港人享有與本地生同等學費待遇。但政府至今未見有實際回應,而聯署倡議也受到部分港人和華人社群的異議。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他說,見到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法律淪為「可危害社會」的工具


理想與現實的對撞
2019年反修例示威風波後,香港社會風雨飄搖。北京其後於2020年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促使英國宣佈開放BNO港人移英通道。

當時,李家俊的母親遭到公司遣散,丟失了養活一家三口的會計文員工作。她為了兩個孩子的未來作了大膽的決定,花盡積蓄,2020年底移居英國,落腳於英格蘭中部城市諾丁漢,暫靠在華人餐廳打工維生。

「我見到媽媽很辛苦,我自己也要那麼辛苦,」 李家俊說,「我拿到書後,就熬夜把它背完,翌日上課已經在問老師問題。」

移英後的一年多裏,李家俊入讀了英國公立中學,重新適應截然不同的課程,完成了英國高考,還曾到一家大律師行和一家律師行作短期實習,並且參加了兩個大學舉辦的法律和學術比賽,更在當中一個比賽中奪冠。

閒時,他會在網上為香港學生補習,賺取零用錢。

談起入大學讀法律系之志,鼻樑上掛著黑框眼鏡的李家俊帶著半分名校辯論隊說話的語氣道, 這不只是為改善家境,更多的是受到香港政局巨變啟發。

「由小到大,我都希望成為醫生,」 他說, 一是為了安穩生活,二是能扶助他人。但三年前在香港爆發的反修例示威風波,成了他重要的政治啟蒙。他說,自己曾滿腔熱血走上街頭,但是見到《國安法》實施後,法律淪為「可危害社會」的工具。

「就如魯迅說,讀醫能救一個人,救不了整個社會。」他前思後想,決定修讀法律,未來不論從政或投身法律界,盼能延續自己對公義與法治的追求。

但是,談完理想與追求後,擺在李家俊眼前的現實是,他無法在沒有貸款支援下支付國際生的學費,身邊親戚也愛莫能助。他也曾打算報名法律學徒計劃,但無奈也未能符合資格。

李家俊的例子並非孤例。


英國共收到12.3萬宗BNO簽證申請

移英BNO應該享受本地生待遇嗎?
英國智庫British Future傳訊主任巴林格(Steve Ballinger)說,他與港人團體開會時, 一次次聽到關於大學學費的疑慮。智庫遂於5月底發起聯署,要求給與BNO港人本地學費資格。他說,這個倡議「在(英國)政界、高等教育界和公民團體中獲得了很熱烈的支持」。

巴林格認為,英國不應用高昂學費,阻礙香港學生更好地貢獻英國社會;而且,「大部分香港人來到這裏,以這裏為家,我們也應該把他們當作家中一員」、視他們作本地生。

自BNO簽證計劃去年1月底開放至今年三月,英國內政部一共收到12.3萬宗簽證申請, 11.3萬宗申請已獲批。

當中有多少是將在未來五年內中學畢業的學生, 官方未有數字。另外, 英國日前亦正式宣佈,擴大准許1997後出生、父母其中一方持BNO身份的香港年輕人獨立申請BNO簽證。這群能在沒有家庭支持下移英的年輕人,也將有入讀大學的需求。

然而,有關「本地生待遇」倡議的最大反對聲音卻是來自港人社群。不少在英港人網上群組就此有過激烈討論。

當中反對的,就包括40多歲的香港前社福界工作者CoCo。

她說,「我們香港人移居到那裏,還沒有正式為這個國家或社會作出過任何貢獻, 也未開始繳稅,」 沒有資格享有本地生優待。

「我不想香港人到了英國後,會被英國人覺得,你們這些香港人來到就討好處,」 她說。

CoCo已經成功申請簽證來英,這個月移居到克約郡謝菲爾德(雪埠),進修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她坦言學費負擔沉重,但「我願意支付費用,我家人也會幫助」。


為什麼會有反對聲音?
英國杜倫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助理教授江瑞婷解釋,移英港人社群的社經能力懸殊,有家庭全無經濟壓力,另有一些,尤其是具政治原因獨自移英的年輕人,卻很有需要,令社群內就此意見和關注度不一 。

至於社群中的反對聲音,江瑞婷說,部份與他們有想成為「較優秀移民」 (Better migrant)的心理有關, 希望證明自己與搶奪本地資源的經濟移民有別,來英國並非為了圖福利,而是來作出貢獻,對英國社會有價值。另外,也有些老一輩的華人移民認為,「當年也他們沒有這些福利,為何新來港人要來爭取這些福利。」

江瑞婷認為,原則上,不論來自哪裏的移民,皆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而從實際角度,如果英國政府資助BNO香港學生以本地學費或貸款讀大學,也是對未來人才的投資。

BBC中文曾向英國教育部查詢。當局指,「已留意到有關聯署信件, 會在適當時間作出回應。」

官方未見有意改變學費政策,江瑞婷和巴林格認為,大學或者政府相關部門值得研究另外一些途徑,如設立港人助學金,協助BNO香港學生升讀大學。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李家俊說,移英後最想念的是在香港的同學,由於當初離港倉促, 未有與好友好好道別。


會考慮回香港去嗎?
縱然深知家中無力繳付大學學費,李家俊仍然報讀了多個法律系課程,盼能透過獲取獎學金升學。

李家俊一家最近帶著他有機會到倫敦升讀大學的希望,從諾丁漢搬到了倫敦。

他與BBC中文作訪談數周後,收到了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電郵。但這次傳來的卻是壞消息:他的獎學金申請被拒。

李家俊說,早已知道國際生獎學金競爭激烈,機會很微,但他仍難掩失落之情。

他猶猶豫豫地說,若無法升選大學,「可能先工作吧......都是做待應......藍領工作......或者建築工作,」並希望五年後有足夠儲蓄入大學。屆時, 他應會取得預永居身份, 可得本地生學費資格。

如果回去入讀香港的大學,他便能享有政府貸款或資助,那他有想過回港嗎?

對此,李家俊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沒有打算,一點也沒有考慮。」'

「這就等如屈服了。要挨日子,我也寧願在一個有自由有民主的國家挨日子,不要留在一個崩壞了的地方。」

(為保護受訪者身份,李家俊和CoCo均為化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港灣豪庭論壇 admin@mhvlive.com

GMT+8, 2024-4-19 20:39 , Processed in 0.022684 second(s), 16 queries .

Metro Harbor Village Forum mhvlive X3.4

mhvlive © 2008-2022, Tai Kok Tsui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