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嘴 - 港 灣 豪 庭 Metro Harbor View

 找回密碼
 注册

欢迎您, 今天是 *君子自重,本網站嚴禁賣廣告, 發放, 或宣傳色情色情行業*

搜索
查看: 1401|回復: 2

台灣疫情:美國捐贈250萬劑疫苗抵台 台灣感謝 中國批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6-24 00:05: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美國捐贈250萬劑莫德納疫苗運抵台灣,這是美國原先承諾的75萬劑疫苗數量的三倍以上,引發台灣和中國的不同反應。

這批疫苗抵達台灣的時候,由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和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親自到機場接機,視察疫苗卸載和通關倉儲作業過程。

陳時中在現場表示,「看到這一批疫苗下飛機,我的心裏非常感動。感謝美國朋友長時間對台灣的協助,相信這批疫苗對疫情控制,和台灣未來的疫情發展都有好的正面作用。」

台美「真友情」
酈英傑表示,這是美國政府捐給台灣人民的疫苗,「我們本來宣佈捐贈75萬劑,很高興能夠再加碼175萬劑,台灣是世界民主國家大家庭的成員,這批疫苗體現了美國對台灣的承諾。」

美國在台協會周日還在其臉書專頁發帖說,「美國不會忘記,台灣之前的醫療援助拯救了多少美國人的性命。」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轉發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有關向台灣捐贈疫苗的推文時也表述同樣心情,「大流行之初,台灣用個人防護裝置和其它挽救生命的物資幫助美國,在台灣有需要的時候我們能提供支持,為此深感自豪。」

本月早些時候,白宮宣佈,美國將捐出多達8000萬劑沒有用到的疫苗給世界其他國家,第一批將先捐出2500萬劑疫苗給包括台灣在內的受到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的地方。

台灣總統蔡英文表示,非常感謝美國總統拜登和美國政府,「在最短時間內給台灣最大的支持,美國捐贈250萬劑莫德納疫苗不但能拯救性命,還反映出兩國之間真正的友誼。」

她透露,三位美國參議員6月6日訪台時原本宣佈美國政府捐贈台灣75萬劑疫苗,但過去兩周以來,在台灣和美國雙方許多人的努力之下,美國政府決定增加數量到250萬劑。

蔡英文還透過臉書表達對美國的感謝,帖文配有包括「患難見真情、台美真友情」字樣的圖片。

「疫苗乞丐」的質疑
與此同時,台灣人對政府疫苗政策的質疑聲音並沒有消失。

此前,台灣政府直接向莫德納藥廠採購500萬劑疫苗,但迄今為止只到貨39萬劑疫苗,而美國此次捐贈的250萬劑疫苗則是已到貨的最大批莫德納疫苗。

本月早些時候,日本政府也向台灣捐贈124萬劑阿斯利康AZ疫苗,但AZ疫苗有接種者發生不良反應,台灣多數人更願意接受莫德納疫苗。

台灣獲得美、日等外國捐贈新冠疫苗本應是好事,但台灣也有人批評政府沒有及時採購疫苗而陷入被動,如今形同「疫苗乞丐」,接受他國援助。

對此蔡英文表示,美國、日本對台灣的疫苗協助,是「好朋友之間的相互幫忙」,疫情初期台灣提供口罩,現在美、日向台灣提供疫苗,這是好朋友之間的互相協助,「乞丐的說法並不恰當」。

北京批評「政治操弄」
美國加碼擴大捐贈新冠疫苗給台灣則引發中國政府的不滿,並指控美國政治操弄,干涉中國內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民進黨當局百般阻撓大陸疫苗輸台,甚至稱大陸阻礙其疫苗採購,民進黨大搞政治操弄,不顧人民生命和健康,有違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

「中方一貫支持抗疫合作,並為此作出積極努力。我們敦促美方不要借疫苗援助搞政治操弄,干涉中國內政。」

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則稱,美國捐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完全出於政治動機,是給台灣的民進黨政府送上「政治及時雨」。

該報社評寫道,新冠疫苗進入台灣,是美台雙方赤裸裸的政治操作,美國政府毫無關心台灣抗疫的意思,250萬劑莫德納疫苗進入台灣當然是好事,只是這點疫苗相對於台灣2300萬人口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

「制衡中國操作空間」
台灣有評論稱,美國捐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可能會提高台灣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同時又能縮限中國在台灣疫苗短缺之際操作兩岸關係的機會。

台灣《中央社》引述政治大學名譽教授丁樹範表示,美國捐贈250萬劑莫德納疫苗給台灣,顯示美國政府了解台灣疫情如果持續惡化可能給兩岸關係和美中局勢帶來的政治結果,同時也擔心疫情可能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造成的影響。

美國《紐約時報》撰文分析說,美國捐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可能使得美中關係更加緊繃。

文章引述美國拜登政府一位不具名的高層官員表示,「我們知道台灣在取得疫苗方面遭遇不公平挑戰,這使得這次的捐贈顯得更加重要。」

這名官員說,「我們和台灣在全球衛生議題上有著緊密的伙伴關係,在新冠疫情期間也與台灣緊密合作,在疫情初期,台灣也曾提供美國個人防護裝備和其他救援物資協助美國。」

點評

请看cutt.us/66h(网址) 肺炎,最新消息 ,国内和国外不一样的报道.海外更真实...... v.ht/khhh (网址)  發表於 2021-6-24 02:53
 樓主| 發表於 2021-6-24 00:12:59 | 顯示全部樓層

香港《蘋果日報》停刊:這意味著什麼?

香港《蘋果日報》在周三(6月23日)宣佈,基於員工安全和人手考慮,午夜後即時停止運作,24日將會是最後一份實體報紙,網站將於午夜後停止更新。香港壹傳媒旗下其他刊物與網上平台已先後宣佈關閉。

這家有26年歷史、香港剩下的唯一一家大型親民主派媒體步向終點,外界視為香港新聞自由以及「一國兩制」的終結;但香港政府與警方認為,執法行動與新聞自由無關,並指責壹傳媒以新聞機構之名,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工作。

這個翻天覆地的轉變僅在一周內發生,一周前的6月17日,500多名警察以《國安法》之名大舉搜查壹傳媒總部暨《蘋果日報》報社、拘捕五名高層,短短幾天,公司資產遭當局凍結,員工被允許可即日辭職,旗下刊物及平台相繼倒閉。

在香港警方大搜查後翌日,民眾紛紛搶購數十萬份《蘋果日報》以表支持,歐美政府、人權組織相繼發聲,但這些表態並沒法改變壹傳媒在尚未經歷審訊定罪下就要倒閉的命運。

員工百感交雜
自從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去年因涉嫌違反《國安法》被捕後,集團內早已人心惶惶,政界一直有「《蘋果》過不了七一」的說法,這次行動應驗了這一預測,但一切發生得非常倉促,出乎預料之外。

陳先生(化名)在《蘋果日報》做了十多年時政記者,當天警方搜查後回到公司,他回到公司看見自己桌子的東西被翻得亂七八糟,其與多名同事使用的幾十台電腦和硬盤被警方取走,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為政權的狠心而憤怒,亦為香港可能再沒有《蘋果》而悲傷,但更切身的感受,是恐懼。

「這次是連採訪資料也不放過,我並不介意你翻查我們的電腦,我們做的是正當採訪,香港本應是有新聞自由的,但你這樣不問自取,其實只是想製造白色恐惴,大家都很擔心不知你想怎麼樣。」

香港警方指壹傳媒大樓是「犯罪現場」,《蘋果日報》多篇文章因呼籲外國政府制裁香港而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警方已獲法庭手令去獲取採訪資料,呼籲外界與這些違法者劃清界線,事件與新聞自由無關。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亦指,香港警方和保安局的行動與一般正常新聞工作無關,針對的是危害國家安全的嫌疑行為,不能說事件牽涉新聞機構或其負責人就是打擊新聞自由。新聞機構負責人也不能以新聞機構作為保護罩而不守法,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在各界目擊《蘋果》短時間內有巨變之際,員工們曾為各種「更可怕」的消息和警告憂心忡忡。

香港《明報》早前引述相信是政府內部的消息人士警告,呼籲《蘋果》員工「早走早著」。亦有消息稱警方會對未辭職的員工執法。

《蘋果》一名編採部員工黃女士對BBC中文如此形容這些消息:「這猶如一把刀在你頭上,你不自行離開,就可能要與《蘋果》一同負上刑責。」

6月23日,筆名李平、專門寫社評的員工被上門拘捕,警方不排除更多人被捕。

編採同事人人自危,壹傳媒集團容許員工無需按合約要求,可以選擇即日離職,800多名員工中,很多人提早離開,提早的逃亡潮導致集團旗下一些平台要提早結束服務。

陳先生也是選擇辭職的一員:「你會擔心可能翌日清晨六點,就會有國安人員上門叫你協助調查,每天也在恐懼和白色恐怖之中,但每個人對那種恐懼的接受程度不一樣,《蘋果》的員工已盡最大努力守護新聞自由,撐多幾天,也不見得對公司、對新聞自由有所改變。」

800多名《蘋果》員工受到影響,香港媒體數量有限,估計能容納他們的位置不多,陳先生慨嘆,即使在其他媒體工作,享有的自由度會不一樣,對工作的滿足感也不一樣,預料自己很大機會放棄自己多年的的傳媒生涯。

這次事件最大的爭議是案件尚未審理,壹傳媒便因資產遭凍結而在短時間內被迫倒閉,而當局亦沒有公開哪些文章違法,那模糊的紅線,讓新聞業界無所適從。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惜姿對BBC中文表示,香港失去壹傳媒,最大損失是整個香港社會,在香港議會體制裏沒有了反對派的時候,媒體本身應該可以有監察的作用,但《國安法》的陰影導致行業唇亡齒寒。

「損失的會是成個香港社會,議會沒有了反對派,傳媒本身應該可以有能力監察,但現在因可能犯法的陰影而受影響,若媒體失去監察的功能,香港會變成怎樣?」

《蘋果日報》有什麼不一樣?
《蘋果日報》在香港有26年歷史,它的出現大大改變了整個香港傳媒市場和生態。外界對這份報紙的第一印象和認識,是其誇張的標題與圖片,其市場主導經營手法,針對非精英的市場,吸引了大批讀者。

壹傳媒經常被人提告,有些涉及誹謗、有些涉及隱私問題,歷來多宗案件有輸有嬴,而近期,《壹周刊》公開藝人張柏芝兒子的出世紙被罰款。

另外,壹傳媒一些報導手法,例如曾向受訪者付費,或是花錢購買偷拍片段等等,都被外界批評有違新聞採訪原則。其中最著名包括1998年報道一名香港男子的妻子自殺後不久,到中國大陸尋歡,最後被揭發《蘋果日報》記者向對方提供報酬,換取拍攝男子尋歡的照片。

這些具爭議的採訪手法,成為親北京陣營支持關閉壹傳媒集團的理據。

但民主派陣營眼中,壹傳媒成功的不是營商手法,而是「不畏強權」的立場。

黎智英被收押前對BBC說:「這只是安穩地過我的生活。但如果我坐牢,我就是有意義地過我的生活了。」

《蘋果日報》在1995年創刊,那時候正值香港即將經歷主權移交之時,其創刊報頭寫上「每日一蘋果,冇人呃到我(無人騙倒我)」,當天社論說:「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香港中大高級講師陳惜姿對BBC中文表示,壹傳媒是最早做調查報導的香港媒體,其出現前,其他主流媒體傾向「以客氣方式」做新聞,向各界給足面子,但壹傳媒「夠膽、不畏強權、不怕得罪人,只要報導值得做也不怕打官司,調查報導很出色」。其他媒體也意識到壹傳媒對調查報導的力度,而紛紛設立偵查組、調查報導組。

過去壹傳媒憑其調查報導獲獎無數,例如早年揭發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宣佈加大汽車首次登記稅前偷步買車避稅,梁錦松因而下台;《蘋果日報》2018年曾報道香港一條新建鐵路線的承辦商建造車站時沒有跟隨標凖建築,影響車站結構和安全,香港政府要就事件作出調查。

陳惜姿曾在壹傳媒工作超過十年,她說集團不惜成本投資調查報導令她印象深刻,例如《壹周刊》曾經調查一名地產界人士的資金來源,不惜花費十多萬去查許多單位背後的業主,後來揭發銀行和他私通,香港防貪部門廉政公署要作出行動。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如果你不花錢做前期調查是做不成這些調查新聞的,你花十幾萬港元去找一個隨時做不成功的故事,其他媒體怎會願意,但壹傳媒就是願意給資源,讓同事去追查值得做的故事。」

陳先生則對BBC中文表示,在《蘋果》擔任記者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其「不畏強權」的作風,吸引很多「吹哨人」願意向《蘋果》提供獨家資料,因為相信《蘋果》願意偵查下去。如今壹傳媒沒有了,可以讓讀者信任會作跟進調查報導的媒體又少了一個。

陳先生則說:「在《蘋果》的同事不會把新聞工作當作一份工作,而是要發揮第四權的作用,一旦沒有了一份敢於批判的媒體,那些社會問題也會存在,如果官員、企業隱藏不當行為,媒體未能揭發,損失的會是香港市民。」

《蘋果日報》在香港的公信力向來不算高,但近年來,不少香港傳統傳媒企業被有中國大陸背景的資金收購,開始自我審查,在「反送中」示威報導中也有所避免,《蘋果日報》成為眾多傳統媒體中,唯一一家公信力程度提高的媒體。

陳惜姿說:「《蘋果日報》的出現是體現香港的自由,現在《蘋果日報》終於都沒有了,這意味原來已經容不下反對聲音,說好的『一國兩制』,必然令人大失信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港灣豪庭論壇 admin@mhvlive.com

GMT+8, 2024-3-29 19:49 , Processed in 0.017599 second(s), 17 queries .

Metro Harbor Village Forum mhvlive X3.4

mhvlive © 2008-2022, Tai Kok Tsui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